12月14日,广东出台《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锚定建设美丽广东的总目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十四五”时期,广东臭氧浓度要力争进入下降通道、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省工业危险废物和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均得到安全处置等。而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实现。
其中,《规划》提到碳排放控制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支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逐步取消GDP考核。
“十四五”环保目标臭氧浓度要力争进入下降通道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省工业危险废物和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均得到安全处置到2022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全面消除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零直排”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实现
发展格局
分区施策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当前,空间发展格局规划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规划》首先提出,以高水平保护推动“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要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匹配。同时分区施策,推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区域重大战略平台绿色发展,推广佛山、东莞等地工业集聚区改造模式,推进珠三角村镇工业集聚区绿色升级。
而沿海经济带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推动构建绿色产业带。以惠州大亚湾、湛江东海岛等为重点,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推动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重点项目采用一流的工艺技术,统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大项目带动大治理。
并打造北部生态发展样板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涉重金属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建设。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为契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当前,广东也有序朝“双碳”目标迈进。《规划》提出,聚焦“双碳”目标,推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外,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低碳试点示范,包括低碳城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推动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平稳运行,适时扩大广东控排行业,并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体系。
另外,还要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汕潮揭和湛茂阳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国家森林乡村为抓手,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并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红树林和海草床的保护修复,提升海洋碳汇能力。
环境质量
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规划》还提出,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广东将继续领跑先行,PM2.5浓度保持稳定,臭氧浓度力争进入下降通道;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良。
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方面,全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绿色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要求以内,碳排放控制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污染防治
地级及以上市建成区实现污水“零直排”
“十四五”广东将继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大气方面,《规划》明确将聚焦臭氧协同防控,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在全国率先探索臭氧污染治理的广东路径。
要提升大气污染精准防控和科学决策能力,建立省市联动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管理机制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源谱调查机制,加强重点区域、时段、领域、行业治理,到2025年全省臭氧浓度进入下降通道。
针对水环境,《规划》提出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打造绿色生态水网,重塑南粤美丽河湖。
要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构建城市多水源联网供水格局,到2025年,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还要加强东江、西江等优良江河及新丰江、枫树坝等重点水库水质保护,全面消除重要水源地入河入库河流劣Ⅴ类断面。
而对于水污染,《规划》强调要全流域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船舶港口四源共治。
从源头要推进水污染减排,聚焦国考断面达标、万里碧道建设,分类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以佛山、中山、东莞等市为重点试点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零直排”。
同时,《规划》强调协同防控地下水污染,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污染治理。到2022年,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另外,还要推动重点流域长治久清,以潮州枫江深坑、揭阳练江青洋山桥等国考断面为重点,巩固和推广茅洲河、练江等污染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并将河网水系修复治理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化环境再造结合。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全面消除。
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规划》明确,到2022年,珠三角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到2025年,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型。
土壤安全
医疗废物收运处置覆盖至农村地区
对于土壤污染,《规划》提出要深入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规范化管理。
同时,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严禁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敏感区周边新建、扩建排放重金属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深化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
防治基础上,也要推进土壤安全利用。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为重点,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监管体系,并探索实施建设用地全过程监管。
《规划》还强调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安全处理处置和环境风险管控,构建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体系。
同时,提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全面完善各县(市、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并覆盖至农村地区,确保县级以上的医疗废物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置。
责任考核
生态环保责任考核与干部任用奖惩挂钩
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常态化的审计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规划》还提出,下一步广东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体系,突出污染防治攻坚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考核,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用和奖惩、专项资金划拨的重要依据。
《规划》还提出要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这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创新。
要探索建立美丽广东建设指标评估体系。包括支持深圳等地建立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推动粤北生态发展区建立以生态价值为基础的考核机制,支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逐步取消GDP考核。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
还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其中要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开展GEP核算,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试点开展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探索建立根据生态产品价值确定财政转移支付额度、横向生态补偿额度的体制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并建设一批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以及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馆等,也支持基础好、有条件的地市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
实践广东全面进入“三线一单”落地应用阶段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今年,广东全省21地市相继发布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一套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形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添了一把新“标尺”。
多市应用案例获推广
“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广东对此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构建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抓手。
今年1月5日,省政府发布《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明确广东将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实施精细化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随后,在省级管控方案的框架内,21个地级以上市进一步细化完善,形成市级“三线一单”成果。各市“三线一单”成果经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两轮技术审核,并通过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部分地市还通过了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形成各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并陆续发布实施。
“这标志着广东全面进入‘三线一单’落地应用阶段。”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方平波称,“三线一单”将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及项目选址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广州、佛山、惠州等市的应用案例已被生态环境部作为“三线一单”应用实践典型案例推广。
从源头控制污染
“这一制度将成为未来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从源头控制污染。”在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波看来,这样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将生态环境准入要求落实到全省的各个环境管控单元,从而持续优化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线一单”一方面可以强化区域布局管控,指导“两高”(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优化布局选址,如珠三角核心区禁止新建、扩建水泥、平板玻璃等项目。另一方面,推动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煤炭使用量,推动优化能源结构。
另外,“三线一单”的编制也将成为绿色项目落地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