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视线转回一年前,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此后一年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国碳市场启动、“1+N”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文件亮相……“双碳”工作全面展开。
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政策的提出,无不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递进性。结合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建议与近期政策走向,也能看到在“双碳”这条绿色赛道上,“稳中求进”的方向与有序推进的步伐。
碳市场短板待补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顺利收官,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迎来挑战。今年的计划报告提到,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
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开中碳能投等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而在2021年7月6日,全国碳市场首例碳排放数据造假案例就已曝光,此后各地碳排放数据核查依然发现多起数据造假事件。民进中央在相关提案中分析指出,碳排放数据失真频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碳核算结果精确度不足,二是碳核算标准边界模糊,三是地方政府、企业、第三方碳核查机构存在碳核算数据造假动机。
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永林表示,要强化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管力度,增强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更加公平的数据统计环境。
“作为能源消费者,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如果使用了绿色电力,到底可以实现多少碳减排?”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指出,国家层面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计算标准,他建议参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地方已有试点经验,推动全国各企事业单位探索开展碳账户体系建设,形成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据统计,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成交量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有代表认为,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存在着覆盖范围小、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受限等不足之处。全国人大代表、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金碧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只上线推出碳排放权现货交易,所发挥的减排效果有限,而纵观国际碳市场运行经验,欧美国家碳市场已涵盖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建设一个价格有效、稳健运行、期现联动的全国碳市场对推进‘双碳’工作至关重要。”何金碧说。
新能源发展势头正劲
加快发展新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计划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当前,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新能源发电量屡创新高,但新能源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消纳能力不足、各层级各专项规划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针对新能源富集的大型能源基地,不同程度存在配套电网送出项目规划、核准相对滞后,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有序规范发展储能产业,充分增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调节能力。
增强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也是诸多代表的关切。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国家安全战略时提出“确保能源矿产安全”。这是如此高规格会议首次把矿产安全和能源安全并列,变化背后的原因正是全球范围内向清洁能源转型引发的大量战略性矿产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提出了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的提案。他认为,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
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第一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其余项目在今年一季度陆续开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相关政策正密集出台。近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以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提供了相关遵循。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部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2年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凸显出能源安全的重要地位。
今年的计划报告中也提出了“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一套“组合拳”。其中包括“加强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兜底保供和调峰作用,积极推进现有煤电项目改造升级”。
推进煤炭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对我国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煤炭消费量增长4.6%。实现“双碳”,仍离不开煤炭。在能源转型初级阶段,还需要充分发挥化石能源的备用、调峰、兜底保供功能。
3月22日召开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专题座谈会指出,要深刻认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科学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相关部署也正有序落实。据了解,目前科技部已会同有关部门正研究部署面向2030年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拟面向煤炭绿色开发、煤炭清洁燃烧与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决策支持等五大方向进行突破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