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投入充分发挥了保障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导向作用,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既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保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也要立足基本国情,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久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

“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有效带动了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超过5万亿元,支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了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学生资助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尤其要看到,这一成就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心。

这笔经费,花得暖心。从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占比最高,2019年占到52.7%,体现了“保基本”;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年均增长15.4%,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体现了“补短板”;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0.9%,高出全国年均增幅2.7个百分点,体现了“促公平”;教职工人员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支出重点逐步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体现了“提质量”。更让人欣慰的是,寒门学子再不愁上学难,用于学生资助的财政资金累计支出超过5000亿元(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年均增长8.35%。

近年来,教育投入充分发挥了保障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内涵、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导向作用,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这一要求,要充分认识教育投入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提高教育财务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财务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看到,当前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的体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经费使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等。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适应现代财税制度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求的教育财务治理体系,“好钢用在刀刃上”。

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应做到统筹兼顾。既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保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也要立足基本国情,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同时,要区分“轻重缓急”。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要突出“重点”,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具体支出项目之间要突出“优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在地区和群体之间要突出“倾斜”,着力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倾斜,推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也需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等。

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到“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把教育经费的每一分钱用好,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