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在中国,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路线问题”。

14年辽宁棚改之后骤然崛起的恒大和碧桂园,是中国全面城镇化的坚定信仰者,也在那五年靠着大规模的扩张与上杠杆,利用三五线城市和边角料地块规模化的普涨,赚的盆满钵满。


(相关资料图)

可是最近呢,一个刚刚官宣过去两年亏了八千亿,一个刚刚多只公司债跌超20%触及临停。14棚改最收益的两个公司,这两年亏的裤衩都快没了。

最杰出的成功者往往都有着坚定的信仰,许家印他们最成功的时候,不仅自己相信国家的兜底,身边也围绕着一群鼓吹“全面放水”,并在燕郊加杠杆囤房的智囊,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扩张之路不会停止。

但实际上,中国自19大以来,路线已经悄然改变。

由上海、厦门等有故事的城市牵头,开启了“大国大城”模式下,城中村改造的试点。

没有及时U型转弯,仍在算高周转账的恒大和碧桂园,直接就跪在了路线的问题上。

在政事堂看来,十年之间,中国房地产的路线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

这里呢,我来做一下对比,也许能帮读者更清楚认识到两者的差异。(网上都写过的差异,这里就不讨论)

14棚改是投资驱动的,大批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拥有了承接西方产业链转移的硬件,凭借着冠绝全球的低成本吸引全球的投资与产业链的国产化。

24棚改是消费驱动的,少数地方政府把更多的人和资本吸引到大城市里面,推动衣食住行等各类新型服务出现,提升城市劳动效率,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4棚改地方政府是靠抄高地价,让兜里的土地增值,实现武当梯云纵式的房价持续上涨,政府有钱持续棚改。

24棚改地方政府除了靠土地出让外,还要仍一波城市抄高城市估值,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和溢价,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更新。

14棚改,握着钱的是地方的城投公司,算的是土地的买卖账,用土地抵押向金融公司借款。如今随着土地价格的下降,什么大佛、食堂、租车位全都开始了被抵押。

24棚改,有价值的是地方政府参股的一系列特许经营平台,譬如各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房产交易租赁平台,家政服务平台,城市大数据平台,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无人驾驶租车平台,机器狗快递平台,无人机配送平台,地方医药平台,地方消费金融平台等新兴公司的股权,来支付拆迁的土地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