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直接二级市场交易的“垃圾债”,收完之后如果涨了,可以卖出;如果最后违约了,就等待兑付。兑付率高,就赚了;反之,就赔了。

“收XX公司等违约债券、准违约债券……”,在某机构投资者债券交流群内,经常有此类留言。

“一般都是点对点交易,价格双方提前商议好,通过固收平台协议转让通道进行转让。”5月29日,北京某私募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随着违约债券体量逐步扩大,秃鹫投资者们开始嗅到商机。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今年以来已有65只信用债出现违约,金额达到446亿元。

债券违约的风险仍在持续,但债券违约后的处置却进展缓慢。

“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有一定比例的信用债券出现违约,违约债券市场也形成一定规模。而过去债券违约之后的处置一般就是非市场化的方式,很多都是通过打官司、或者处置资产的方式来进行消化。这种方式不是不可以,但是效率等各方面确实是稍微低一些。”5月29日,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副总经理范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投资人通过固收通道等转手违约风险债券,不过流动性仍难以满足需求,而交易的另一方则瞄准这个市场,赚取投机收益。

与此同时,监管层也注意到了市场趋势,正式推出了违约债券转让服务。

近日,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联合中国结算发布了《关于为上市期间特定债券提供转让结算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关于为挂牌期间特定(非公开发行)债券提供转让结算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垃圾债”生意走俏

在上述私募机构人士看来,这门生意危险但是“很有赚头”:低价买入,而且也很有可能赌赢。

“有些债券已经确定要违约了,一般一折就能买到,不一定违约的就5折,或者6、7折,都会有的。”前述机构人士介绍。

实际上,在该人士的“垃圾债”生意名单里,此前市场上绯闻较多的债券都榜上有名。这其中有些债券目前二级市场价格已经跌去一半。

“年化收益率能到50%以上的债券有十几只,挑得准兑付也是有希望的。其实现在交易垃圾债的机构也不少,都比较‘鸡贼’。”该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其实赚钱的逻辑也很简单:有些直接二级市场交易的“垃圾债”,收完之后如果涨了,可以卖出;如果最后违约了,就等待兑付。兑付率高,就赚了;反之,就赔了。

“看似逻辑简单,其实也需要精挑细选。还是看投资本领,有人赚就有人赔。”前述机构人士表示。

比如,本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某公司因财务问题被监管层调查,就有机构40元的价格私下回收该公司发行的债券,但没过几天,固收通道就有30元转卖的。

“当时40元回收以为可以赚了,后来市场价格越来越跌,现在这只债券二级市场价格也就30元左右了。”前述机构人士称。

“我们计算违约债券平均清偿率在20%左右,最高的全额兑付,低的也有富贵鸟那种1%加1.2%代金券的。”该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有些机构的策略就有专门去买风险也比较高的债券,因为风险越高,收益越高,这种策略一般在市场叫做秃鹫策略。个别金融机构专门投资这种高风险债券啊,有点像秃鹫捕食,像风险投资一样,如果赚到一个,那么其他赔几个也没关系,总的来说也赚了。”范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这也丰富了整个债券市场交易者的群体,是有益的。”范为指出。而交易所违约债券转让服务的推出,也将进一步完善整个市场。

“目前的固收通道还是限制较多,流动性也比较差。交易所违约债券转让服务推出后会进一步激活市场,整体来说是好事,交易机会会增多。”前述私募人士表示。

“希望新的交易途径可以带来更多流动性。如果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每次交易的数量限制不要太高,就比较好。”该人士说道。

违约增多处置待解

另一方面,随着违约事件增多,处置难,也成了行业内关注的焦点。违约债券转让服务,也给机构提供了新的处理途径。

“如果价格合适我们也想卖,现在的问题是卖不出去,交易系统连单子都没有。”5月29日,北方某私募机构债券投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该人士所在的机构持有少量最近被卷入绯闻的某上市公司的债券,近期也在为此焦虑。

“违约已经常态化,如何市场化地解决也是关键的一环。”前述机构人士表示。

“此次交易所违约债券转让服务通知出来之后,会形成一个类似于不良资产交易的针对违约债券交易的市场,这是对整个债券市场建设起到的补充和完善。”范为表示,“其实在三五年以前市场上也没有这个需求,因为大家都不会违约。但是在债券违约已经有过上百起之后,违约市场也在逐渐形成,确实也需要有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来规范和完善,形成相关的市场化处置方式。”

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125只信用债出现违约,总金额1209.61亿元,已经远超2015至2017年违约债券规模的总和。今年以来,企业违约趋势也没有放缓,有中信国安、康得新、河南众品等16家公司均出现了首次违约。

“违约债券转让服务的试水,也是成熟债券市场的一部分,高风险同时有潜在的高收益,必然有市场在。对机构来说,能缓解部分流动性风险但对信用风险用处不大。”5月29日,北京某公募基金固收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目前阶段机构做好事前风控是最重要的,基金经理必须要有风控意识。有潜在问题的公司不要去碰;不了解的不要去投。可以多调研多分析,但不能轻易决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