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后,“南北船”的合并预期也随之升温。但是,随着市场传言的不断升温,两船合并的消息却一直未被证实。
时隔4年后,2019年7月1日晚间,“南北船”合并一事才因8家公司发布的公告而被证实。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南北船’合并是央企改革、优化结构并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举措,造船行业目前的主要竞争集中在国家间,因此‘南北船’合并后对于中国整体造船产业的优势会更加突出。”
两船旗下8家公司股价大涨
7月1日晚间,中国重工、中国海防、久之洋、中国动力、中国应急、中船防务、中船科技、中国船舶等8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公司7月1日接实际控制人通知,中船重工正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筹划战略性重组,有关方案尚未确定,方案亦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公告还表示,本次实际控制人战略性重组事项正处于筹划阶段,有关事项具有不确定性,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两船合并是个利好,参照南北车合并的意义来看,合并有利于公司做大做强。两家公司合并为一家公司后将会增加竞争力,提高如项目研发、对外业务谈判等各方面实力。”
记者还发现,在“南北船”合并消息被证实后,两船旗下的上市公司股价出现普涨,截至昨日收盘,这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达2721亿元。
截至7月2日,久之洋和中国应急一字涨停,其中,久之洋收盘价为27.35元/股;中国应急收盘价为12.4元/股。
此外,中国船舶股价涨幅为7.88%;中国重工股价涨幅为7.49%;中船科技股价涨幅为7.35%;中船防务股价涨幅为6.27%;中国海防股价涨幅为4.65%;中国动力收盘价为25.26元/股,涨幅为5.69%。
事实上,“南北船”合并传闻早在2015年就已经传出风声。自2015年3月25日传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董事长调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以下简称:中船重工)的消息后,便有市场人士猜测,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中高层领导职务调换是为了今后南北两船合并做铺垫。
造船业两大佬的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现如今被市场称为“南北船”,伴随着“南北船”合并传言的散播,“南北船”旗下的股票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上涨。
不过,虽然“南北船”合并的传言被市场所广泛传播,但却并未得到来自“南北船”官方的肯定答复。《证券日报》记者曾致电“南北船”旗下多家公司询问此事,皆缄口不言,表示无法回答记者该问题。而据公告显示,“南北船”旗下上市公司曾于2015年3月份澄清称“没有合并意向”。
此后,“南北船”虽在市场中曾多次传出合并的传闻,但一直因未被证实而销声匿迹。但市场对两船合并的预期一直未减。
事实上,对于市场关注的“南北船”合并,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曾向媒体表示:“我们一切听从中央的安排。”胡问鸣认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面临的是国际化的竞争,所以更应该把眼光瞄准国际。
国金证券指出,“南北船”合并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我国的军船制造需要“南北船”合并来加深合作、提高产能,而民船则亟待整合来去除过剩产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其二,“南北船”的内部整合已接近尾声,两船之间的大合并可谓万事俱备。
两船旗下公司业务或整合
有两船旗下公司内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南北船’旗下公司业务有多处相似之处,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的业务也有重合。”
对此,沈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两船都有上市公司平台,因此不排除南北两船会将重复的业务板块通过上市公司进行整合。此外,相关业务板块人员肯定会集中。”
事实上,在此次“南北船”合并消息传出之前,“南北船”内部就已经在此前进行了整合。
如北船的中国重工被打造为海洋装备总装平台、中国动力被打造为综合动力平台、中国海防被打造为海洋信息及船舶电子平台,此外,北船旗下的中国应急以应急交通装备业务为主、久之洋以光电装备业务为主。
而南船四大造船厂中,黄埔文冲和外高桥造船厂已分别通过中船防务和中国船舶登陆资本市场。
据记者采访上述公司得知,重组整合后的上市平台效率提高较快。
以中国动力为例,公司于2016年7月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后,由业务型企业转为平台控股型企业,成为涵盖七大动力板块的国内外技术门类最全面的动力公司。
中国动力内部人士曾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重组后,七大动力业务板块整合后,因为资源共享,成本节约等原因,业务增速显著。”
对于“南北船”的合并,国金证券发布研报指出,聚焦海军70周年活动,看好“南北船”整合及外溢效应。军工板块经历3年深度调整,行业估值中枢处于历史较低位;叠加基本面边际改善、改革预期增强、军工资产注入案例增加、70周年活动等事件催化,看好今年军工行业机会。(记者 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