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外汇外贸、还是普惠小微,做产品的出发点已经变了,10年前是以银行为中心,现在是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谈起今年以来企业融资的困难与突破,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资深业务经理吴骏这样对记者说。

“今年与以往有所不同,几大行都跑过来要合作。”对于今年融资环境的变化,南京容向测试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学其深有感触。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外贸大省,该省众多中小企业在遭遇疫情带来的冲击下,却感受到了银行业服务方式的转变,这些变化带给它们希望和生机。

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政策加码以及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业务考核方式的转变,江苏省民企、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但在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纾困背景下,普惠金融领域的不良尚未完全暴露,防风险依然是银行面临的一项挑战。

调整考核激励

普惠金融不需大水漫灌,针对不同特点的企业,需要精准滴灌。

在小微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较低,多数需要抵押、担保。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提出提高小微信用贷投放,在监管评价和监管考核中明确把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比重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加分项,鼓励商业银行尽量发放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

实行尽职免责制度、消除一线人员后顾之忧、差异化考核和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调动放贷积极性,在监管的大力推动和银行调整考核激励“指挥棒”的多方作用下,民企、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南京容向测试设备有限公司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兼容测试的民营企业,公司总经理沈学其告诉记者,以往,缺乏资金实力,很多大的项目不敢接;现在资金问题解决了,可以放手承接项目,今年还将投资几千万建设新的实验室。

记者了解到,依托知识产权等优势,中国银行南京江宁支行在放贷过程中增加信用比例、减少资产抵押比例,南京容向今年获得了10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且贷款利率也从去年的4.85%降至3.85%。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政策不断加码,普惠金融考核结构也提出了更精细的考核目标。“往年只有业务量、增数的考核,今年有结构性的考核,包括贷款期限、信用贷款比例、首贷户、无还本续贷等等。”中国银行南京江宁支行副行长宋燕对记者表示,无论从考核体系还是从总行给予的补贴来看,做普惠金融业务并不是运动式、阶段性、窗口式。

此前,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在“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部分银行还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微贷款奖励制度,如有的银行将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考核奖励提高50%,有的银行对客户经理推荐并审批成功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按每笔100元进行奖励。

这些情况也是全国普惠金融实践的缩影,提高信用贷款占比等已成为普惠金融领域的关键词。根据央行数据,今年3月至8月,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超过3000万笔,共计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亿元。

银企共命运

江苏是经济外向型省份,外向经济依存度高达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在记者前往调研期间,中国银行江苏分行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对苏州外贸经济的叠加冲击还是比较明显的。

根据中国银行统计的200家样本企业数据显示,疫情冲击下,有20%的企业订单没有影响,70%的企业订单降幅在30%左右,50%的企业认为影响较大。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经营影响最大。受影响的原因主要包括订单取消、付款方式的转变等。目前,200家样本企业大概有45%的企业已经在做产品端、国内转内销的调整,包括寻找新的市场和拓展国内市场。

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中国银行多方施策,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以稳定江苏地区外资外贸基本盘。比如,搭建差异化全方位授信支持体系,针对传统外贸企业轻资产、抵质押品较少的情况,中行江苏分行综合考虑企业资信状况,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同时,鼓励产品经理提前介入客户授信方案,提高授信额度与产品的适配性,改善外贸客户授信条件等,全力对冲双重不利影响。

随着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该省的进出口业务逐步企稳回升,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外贸外资形势逐渐好转。

以苏州市为例,2020年1-7月,苏州外贸进出口总值1724.3亿美元,同比下降5.9%,较一季度跌幅(15%)缩窄9个百分点,二季度进出口在经历了一季度大幅震荡后呈现初步回升状态。

稳外贸措施还将进一步强化。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外贸稳中提质、创新发展。落实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支持政策,加快贷款投放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外贸信贷投放,落实好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作用,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根据市场化原则适度降低保险费率。

从全球来看,疫情还远未有要过去的迹象,但国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却已经发生了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好的开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