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三轮问询之后,山东首家科创板申报企业——睿创微纳将于6月11日接受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的审议。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睿创微纳三轮问询共包括76个问题,问询范围从全面到聚焦,层层推进。作为一家侧重从芯片端突破红外热成像技术、被市场誉为“小而美”的科技公司,睿创微纳上市进程备受关注。
问询层层推进
3月22日,睿创微纳科创板上市申报获上交所受理;4月23日,上交所披露首轮问询回复内容,共有58个问题,在首批问询回复披露的企业中最多;5月16日,上交所披露第二轮问询回复内容,共有13个问题;5月24日,上交所披露第三轮问询回复内容,共有5个问题。
据记者梳理,在睿创微纳的首轮问询中,公司业务、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分析以及股权结构、董监高等基本情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较多。其中,财务问询内容对“三张报表”中的部分会计科目有涉及。
在第二轮问询中,除了补充首轮问询未完成事项,本轮问询紧扣公司上下游及业务模式,对睿创微纳做进一步问询,包括主要客户、境外客户、经销业务、供应商等。同时,首轮问询涉及的部分财务科目也被要求做进一步解答,如固定资产、采购与成本、存货与订单、应收账款等。
到第三轮问询时,问询的指向性更强,这次问询涉及民品经销业务、生产成本、存货、应收票据及信息披露。比如,要求睿创微纳进一步分析2018年末民品经销业务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与销售收入的匹配性,是否与结算政策一致,是否存在突击销售;进一步说明应收账款转为商业承兑汇票的原因及合理性等。
前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问询函问题多,一方面有招股书信披质量差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交易所审核对注册制的理解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的原因。三轮问询非必须程序,问题答复清楚了自然就进入下一个流程,没答清楚再被问下一轮。答题效率固然很重要,答题效果更重要。
另有业内观点认为,“问出一个真公司”,就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问询的初衷和目的。从首轮问询到二轮乃至多轮问询,期间申报企业的重点、焦点问题被揭示,真实状况被呈现,从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产品业务小而美
招股说明书显示,睿创微纳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专业从事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与MEMS传感技术开发的集成电路芯片企业,致力于专用集成电路、MEMS传感器及红外成像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非制冷红外热成像MEMS芯片、红外热成像探测器、红外热成像机芯、红外热像仪及光电系统。
公司所拥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且已通过取得对应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软件著作权获得保护,核心技术权属清晰。截至2018年底,睿创微纳已获授权共计87项涉及红外成像传感器热敏材料、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的专利,14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以及软件著作权37项。
安信证券表示,睿创微纳多年以来实现了多项行业技术突破,同时获批作为牵头单位承担“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任务,在人才、技术和研发方面竞争优势突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够自主研发并量产红外产品的企业。
截至2018年底,睿创微纳拥有研发人员221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7.39%。2016年-2018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794.43万元、2675.89万元及6508.14万元,占各年度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29.78%、17.18%及16.94%。
睿创微纳的市场可分为民用和军用两部分,但以民用为主。民品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户外运动、消费电子、工业测温、森林防火、医疗检测设备及物联网等领域,2016年度至2018年度,销售占比均超70%。军品则主要应用于夜视观瞄、精确制导、光电载荷以及军用车辆辅助驾驶系统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市场产品业务都很清楚,算是红外成像领域内Top2的公司,小而美,具备一定成长空间(民用监控+军用)。”不过,一位专注于半导体领域投资的机构人士表示,“市场太细分,容量可能不大”。
据了解,红外成像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全球军用市场的竞争主体集中在美国、法国、英国和以色列等国;全球民用市场上,北美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红外热像产品份额,欧洲和亚洲市场则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内权威行业调研机构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全球军用红外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88.96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07.9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78%;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由2018年的45.7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74.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29%。
自2016年以来,随着新一代芯片及探测器产品推向市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市场认可,睿创微纳的订单呈较快增长趋势,并逐步进行进口替代,带动营收和利润快速增长。2016年度、2017年度和2018年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025.06万元、1.56亿元和3.8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969.33万元、6435.09万元和1.25亿元。
睿创微纳表示,与国际领先公司相比,从资产规模、收入规模来看,公司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公司产品的产能规模还需进一步提升,并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公司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