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微芯生物在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扎根深圳19年的鲁先平团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什么是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说,深圳具有“敢为人先、包容、允许失败”等移民城市的特性,选择深圳是“偶然中的必然”。微芯生物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也促使深圳加速“腾笼换鸟”,向着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蝶变。
在风雨中前行,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一直在路上。不管是去年微芯生物赶赴科创板上市的“风雨无阻”,还是更早之前带领团队走出融资泥沼,鲁先平的创业之路从不缺少故事。
为什么是深圳?鲁先平说,深圳具有“敢为人先、包容、允许失败”等移民城市的特性,选择深圳是“偶然中的必然”。微芯生物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也促使深圳加速“腾笼换鸟”,向着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蝶变。
除了地利、人和之外,鲁先平和微芯生物的成长壮大,与医药行业跃迁、资本市场改革的天时相契合。现在的鲁先平,还是深交所行业咨询专家库专家中的一员。“希望通过自身行业经验,帮助中国资本市场挖掘更多不易被发现的创新型医药企业。”他说。
扎根深圳的风雨创业路
鲁先平过往的经历,是众多留学归国创业人士的经典案例。生于1963年的他,16岁时恰逢改革开放和高考恢复,如愿考上了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25岁时远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药理系博士后研究员。
在美国期间,鲁先平已在创新药研发领域有所建树。1994年6月至1998年4月,他先后参与创建美国Maxia药物公司和Galderma Research生物技术公司,之后两家公司被大型药企收购。彼时的鲁先平刚过而立之年,意气风发。
学有所成又行有余力的鲁先平,开始关注国内医药领域的发展。当时,很多创新药来自外企,国内药企多从事仿制药,赚辛苦钱。这让他下决心要以自身所学回馈祖国,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001年,鲁先平与团队在深圳创立微芯生物,专注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微芯生物的创业团队以海归为主,科研能力具有国际先进水准。在2005年,微芯生物申请了第一个原创新药——糖尿病治疗药西格列他钠获准开展临床研究。也是在这一年,公司提交了抗肿瘤新药西达本胺的临床试验申请,2006年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创业的困难,远超鲁先平等创始团队的预想。当时,创新药大都出自跨国药企,仿制药的利润是国内药企关心的重点。而一款创新药的研发需要10年加10亿美元的投入。研发创新药,被认为是“不可取、不现实”的选择。
到底是转型还是坚守?此时的微芯生物,还陷入了融资困境,2005年左右的首轮融资几乎消耗殆尽,急需下一轮融资,但因公司一直亏损导致融资不畅。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关系,也悄然摆上了桌面。鲁先平回国创业前向妻子“报备”,仅用几年时间便可告捷。但微芯生物的现实困境,令家人团聚的期限一拖再拖。他知道自己不能走,因为微芯生物这种高新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和核心成员一旦离开,对当时遭遇融资困境的微芯生物无异于雪上加霜。
基于前期公司获得的研发进展,鲁先平认为,公司有较大把握可以成功,放弃这次机会非常可惜。但融资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对此,鲁先平带领的创始团队相当坚持,希望把他们的科学智慧用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因此,尽管有人建议微芯生物选择外包服务等其他更顺畅的路径,但是创始团队毅然否决了。
面对重重困境,微芯生物及时调整了商业模式,通过开放核心技术平台和专利授权来增加收入,让投资人看到了微芯生物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例如,微芯生物在2006年,将其研发尚处于临床前阶段的西达本胺,专利授权给了专注于将中国医药产品引入国际市场的美国沪亚公司。微芯生物借此获得了2800万美元的收入,大大缓解了资金困局。
经过这番波折之后,微芯生物在深圳真正扎根了。
选择深圳是偶然中的必然
微芯生物,在深圳温润的气候中拔节生长。回看来时路,为什么是深圳?
2000年回国后,鲁先平赴北京、上海等城市停留考察,当时国内正是传统产业兴盛的时期,众多城市的环境状况不尽如人意。2000年冬季鲁先平来到深圳,这座城市的蓝天白云让他们感受到了暖意,鲁先平一下子被这座城市吸引了。
客观地看,当时深圳的科研能力弱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但是鲁先平带领的创业团队以海归为主,其科研能力在当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在选择创业地时,科研配套能力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重要。
这个选择,在偶然中也带有必然。“深圳非常像加州。”鲁先平回顾说,除了自然环境优越外,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氛围塑造了敢为人先的形象。同时,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催生了非常浓厚的市场化氛围,营商环境也明显优于国内众多城市。
创业,九死一生。深圳鼓励创新与包容失败的氛围,与微芯生物创始团队的理念十分契合。鲁先平说,微芯生物从事原创新药研发,在当时国内医药行业忽视研发的大环境下,公司极有可能会遭遇挫折,“但是如果不敢去尝试和实践,永远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微芯生物落户深圳时,与其类似的创新型企业尚未被外界充分认知。彼时国内包括深圳在内的众多城市的产业结构,仍有很大比重属于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这与当时国内医药行业更重视仿制药的情况类似,创新药的研发生态不受重视。
但是在获得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这就是微芯生物一直存在的意义。”鲁先平认为,微芯生物的特殊性就是一直坚持做原创药,也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帮助国内各项制度不断完善,能更多、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创新研发。
此后,经过多次“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深圳众多“三来一补”企业被市场淘汰,以微芯生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受到关注。“微芯生物坚持做核心技术和原创产品的开发,这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走在一条线上。”鲁先平说。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受益者
微芯生物19年创业路,与资本有着不解之缘。登陆科创板舞台后,微芯生物更是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企业资本化的想法是非常明确的。”鲁先平介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生物与信息产业得益于资本市场助力而快速发展,所以他回国创业时就设想过如何让微芯生物借助资本发展壮大。
2000年,鲁先平带领团队进行投资者路演,基于当时创业板即将推出的背景,微芯生物受到资本的青睐,A轮融资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00万元),成为当时医药行业里最大的一笔融资。然而,创业板之后未能如期推出,导致众多投资者不愿意参投微芯生物的第二轮融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坚守创新药研发的微芯生物,最终抓住了科创板的机遇。2019年8月12日,微芯生物在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扎根深圳19年的鲁先平团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无论资本如何喧嚣,创新是微芯生物不变的内核。鲁先平说:“微芯生物受益于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今后在研发上会更大胆!”今年上半年,微芯生物营收约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871.17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53.44%。
资本浪潮不歇,改革风潮不止。如今,鲁先平又亲眼见证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大事。带领微芯生物成功闯关科创板的鲁先平,被深交所聘为行业咨询专家库的专家。
6月30日,深交所公告称,为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规范行业咨询专家库运作,经履行相关程序,包括鲁先平在内的45人,被聘任为深交所行业咨询专家库的专家。专家库作为深交所的专家咨询机构,负责向深交所提供专业咨询、人员培训和政策建议,包括发行人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等事项。
从海归创业者,到上市公司掌舵人,再到创业板行业咨询专家,风雨之后见彩虹的鲁先平,在给深圳、给行业输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采访结束后,鲁先平健步走出微芯生物研发中心大楼。此时风雨仍在持续,他顾不上等雨停,风风火火地赶往他的“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