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怎样买入这些伟大公司的股票呢?有一种方法就是及早发现它们。”1994年4月14日,在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里,70岁的查理·芒格正在进行一场名为“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的演讲,他坦言,投资成功的窍门在于“买进那些优质企业,这也就买进了你可以设想其惯性成长效应的规模优势。”

不过,芒格告诫台下希望通过投资成功的学生们,“要及早发现”这些伟大的公司,趁它们价值尚未被发现的时候。

实际上,A股市场中还是有一些价值低估或者价值尚未被发现的优质企业,即使某些投资者有些长期翻阅上市公司财报的习惯,但是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些极佳的投资机会与“伟大的公司”。

由于疫情近年来对全球的影响,生物医药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而生物医疗领域温度敏感型生物材料的转运、配送所需的低温存储领域更加受到了产业资本与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因此,在低温存储领域有着优势地位的海尔生物(688139.SH)开始逐渐走向“舞台”中心。

在海尔生物2021年年报中,有一条信息,“2021年12月,本集团新设子公司青岛鸿鹄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鸿鹄航空科技),注册资本人民币2700万元,主要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等”,这条不起眼的信息在未来不仅有可能会给公司带来高额的利润,更有可能会引发投资者对于海尔生物投资价值的一次重估。

“我们主要切入的市场,是航空温控业务,是一种主动式航空温控技术,目前国内只有我们做成了。”2022年4月15日,在查理·芒格发表“如何买入伟大公司的股票”演讲28年后的下午,鸿鹄航空科技总经理孟志刚描绘着航空温控业务的发展前景,“我们的航空温控集装箱已经顺利首飞,成功打破了该领域主动式温控集装箱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

航空温控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海尔生物成立于2005 年,是一家始于低温存储、基于物联网平台转型的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2019年10月25日在科创板上市,主营业务包括生物样本库、药品及试剂安全、疫苗安全、血液安全及生命科学实验室相关领域的设备及配套物联网解决方案。

Wind数据显示,2019-2021年,海尔生物的营业收入从10.13亿元增长至21.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4.87%;归母净利润从1.82亿增至8.45亿,CAGR为115.47%。

业绩的增长并没有“阻挡”海尔生物谋求创新发展的信念,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海尔生物就已经向物联化、综合化全方案提供商转型,从场景用户切入,探索客户需求,扩大服务范围,而航空温控新场景服务方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海尔生物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未来将围绕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不断拓展,通过“内生+外延”方式加速新产业的布局落地。“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为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实验室打造包括设备、软件、耗材等在内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从智慧实验室场景向生物制药等工业应用场景延展,并孵化航空温控等产业。”

孟志刚表示,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在去年11月已经成功取得由民航局颁发的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为全面进入航空温控物流领域打牢技术基础,“这不仅标志着海尔生物医疗正式涉足航空温控领域,更宣告了我国在航空温控集装箱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悉,目前我国运输温敏物资的ULD(集装设备)都是被动制冷ULD,而国外航空冷链运输普遍采用主动制冷ULD和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产品,对箱内温度控制的精确度更高,可以满足更多疫苗、医药等温度敏感货物的航空冷链需求。

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是使用在飞机上,应用于生物医药、原料药、电子元器件等温敏物资空运的高端温控方案,因其承载的物资均关系到货物质量安全或疗效,市场对航空集装箱的性能要求异常苛刻。

“我们现在这款产品就是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随着市场对温敏物资需求日益扩大、对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冷链物流行业,尤其是航空温控业务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孟志刚表示,航空温控的商业模式主要以租赁为主,同时提供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案。“鸿鹄航空科技是给用户提供一个‘全温区、全场景、全流程的温控物流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我们会提供从制造端到消费端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包括工厂端到机场是陆运的,然后从机场到机场之间,我们提供的是‘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解决方案,到了目的地之后会先进入中心库,然后在进行分拨,最终达到消费者手里。”

在他看来,主动式航空温控业务还是一片“深蓝”的蓝海市场。

既然是如此具有前景的行业,其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4-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500亿元开始逐年增长,到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为3832.0亿元,比2019年增长440.8亿元,同比增长13.0%,并且仍保持增长态势。

除此之外,孟志刚认为,航空温控行业的未来增长主要看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幅度,“海尔生物为什么要做航空温控这块业务,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3400家以上的生物制药用户基础,目前我们主要为这些用户提供存储场景的解决方案。在存储场景上,我们比较容易延伸到运输场景上来,因为海尔生物有一个全球化的用户基础和运营体系,能够很好地帮助航空温控这块新业务成长起来。”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全球生物医药市场2021年市场收入预期为13930亿美元,2016年-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预期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收入将达到17110亿美元,2021年-2025年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其中,中国生物医药预期2021年市场收入为4250亿人民币,2016年-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3%,预期2021年-2015年市场收入增长速度为17.6%,市场收入将于2025年达到8120亿人民币。

根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医药冷链销售总额约为3395.03亿元,与2018年相比,同比增长20.09%,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医药冷链市场规模可达4530.95亿元。

由此可见,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医药冷链市场的增长将愈加提速,主动式航空温控业务也将面临至少一个千亿级的市场空间。

“护城河”下的一次价值重估

1928年,75万吨鲜花果蔬第一次从荷兰空运至伦敦,拉开了世界航空冷链物流的序幕。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鲜食品、生物医药、疫苗、鲜活易腐等货物的航空冷链运输货量也大量增加,航空冷链物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航空冷链物流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占据领先的技术优势,所需的高端运输装备也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而近几年,全球航空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国内消费市场对温敏物资总需求日益扩大、对商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以鲜活易腐货物、生物制剂、医药用品等为首的、关系到消费者食用及使用安全的温敏物资,亟待专业、强大的航空冷链运输。

2022年3月30日,鸿鹄航空科技作为海尔生物旗下专门负责航空温控租赁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携手南方航空物流有限公司,在众多国际、国内知名药企、货运代理公司、机场货站、行业协会等产业链上下游生态方指导下,圆满完成航空温控集装箱首飞任务。

数据显示,在首飞任务中,鸿鹄航空科技的“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实现了2℃-8℃温度范围内精准控温,满足了医药冷链空运的相关需求。

这是继今年2月份海尔生物取得中国民航局MDA证书、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代码后,海尔生物航空温控物流事业全球化征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是继与南航物流联合开展装机试验后,与南航物流的再次重要合作。

孟志刚认为, “基于此次首飞任务的顺利实施,航空温控集装箱飞行过程中箱体的各项性能得以全面验证,对于鸿鹄航空科技后续开展全球医药冷链空运业务将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为什么在国内只有海尔生物旗下鸿鹄航空科技成功生产了“主动式航空温控集装箱”并取得了试飞成功,而国内其他企业却未能成功研制生产呢?

在孟志刚看来,海尔生物有着别人没有的“护城河”,一方面是技术壁垒,“航空温控业务很奇特,它首先具备航空属性,要获得航空领域的认可,例如获得各种准入证。在技术研发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又需要保温、制冷、控制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对技术积累要求较高,一般企业做不了。而海尔生物恰恰在低温存储领域有着十几年的技术沉淀和生产制造经验;另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平台,航空温控物流产业具有国际化属性,需要在全球搭建运维网及航线网等,因此对平台的全球化属性要求较高,需要能够链接全球优质资源;第三,需要有足够大的生物医药客户群体,能够了解到这些客户的需求。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国内只有海尔生物适合做航空温控业务。”

对于未来的发展战略,孟志刚表示,航空温控业务真正做起来需要建三张网,“第一张网叫航线网,需要在全球拿下更多的航线;第二个叫运营网,就是在全球各地布局的运营站点;第三个叫维护网,这个产品的后期维修维护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与生态方合作。”

“目前,鸿鹄航空科技已初步完成了航空温控产业全球化布局。在海外,我们已经逐步构建起以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列日等机场为支点的国际运维网络;在国内,也已经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建立相应运维站点,逐步建成了辐射全球市场的运维网络。即便如此,我们的航空温控物流事业才刚刚起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携手生态伙伴联合共创,以更好地支撑未来全球航空温控物流业务的高质量开展。”在孟志刚的规划中,未来三年,鸿鹄航空科技计划建设2000条航线,达到全球300个城市,“然后建60至80个运营站点,在全球建立10个维修中心。”

浙商证券研报认为,2022-2024年,海尔生物收入端有望保持33.5%、 36.20%及36.10%的增长。“剔除2021年处置联营企业Mesa取得的一次性非经常性损益,公司2022-2024归母净利润CAGR37.42%。参照可比公司及公司在低温存储领域的龙头地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实际上,如果鸿鹄航空科技的航空温控业务在未来三年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产生收入,那么此时的海尔生物应该是被市场低估的。

伴随着鸿鹄航空科技的航空温控业务后续布局的持续落地,海尔生物有望在航空冷链物流场景快速形成产业规模和市场兑现,为其整体业绩发展提供新动力。

目前的海尔生物需要一次价值重估,以便让更多的投资者认识到其真正价值所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