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创办的公司或已是独角兽,或刚启动种子轮,或已家喻户晓,或长期身居幕后,或正起于微末,但他们都是中国新经济的微观脉搏,是这轮产业和技术升级的微观主导者和实践者,不同行业成千成万的他们的身影汇聚,投射变革的洪流。

《科创板日报》 “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每周五21时准时推送。


(相关资料图)

《科创板日报》6月24日讯(记者 朱洁琰),计算及AI驱动(AIDD+CADD)的创新药设计与研发平台天鹜科技,成立于2021年底,短短数月即在今年3月官宣获得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科创板日报》记者从天鹜科技创始人洪亮教授处获悉,公司正积极和多家大型药企深度合作,同时也已吸纳众多业内顶级的高通量合成化学家、药物化学家、毒理专家及生物学家加入,并持续引进中。

从行业背景来看,AI制药是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热门细分赛道。根据BiopharmaTrend统计,仅2022年一季度,AI制药领域发生40多起融资,总金额累计超24亿美元。其中,投融资活动主要发生在中美两国,占总融资事件的80%。

但前述企业中能将AI解决方案与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深度融合的并不多。洪亮认为,AI制药企业的技术壁垒并不在于AI技术本身,关键在于AI与药物研发和生产的融合度。“虽然天鹜科技是在去年才成立的,但我们已和多家药企深度合作,为其提供了干-湿实验高通量闭环的完整服务,在这过程中,AI模型也得到了高效成长。”

可大幅缩短新药研发时间

计算和AI是如何提升新药研发效率的呢?

在采访中,洪亮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整个新药研发的过程非常漫长,光临床前的研发可能就要3-5年,还需经历靶点的发现与验证、苗头化合物发现、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优化、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开发等流程,等到进入临床研究环节可能还要更长的时间。

天鹜科技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利用计算和AI的技术,缩短从已知靶点到发现具有成药性分子的时间,“在已知靶点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去找到一个好的分子,它的活性够好、可合成性及稳定性佳、毒副作用低甚至新颖性够高。”洪亮称,靶点可以理解为不同疾病关键点构成的“锁”,企业要做的是在众多化合物(高达10的60次方理论化学空间)中,设计和筛选最合适的分子作为“钥匙”去解锁。

洪亮向记者解释,计算化学基于物理模型来计算分子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获得和实验相近的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实验的尝试,并表征实验中无法很好测量或捕捉的微观化学及生物过程。

而AI技术则是基于数据推断,在大量优质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去预测什么基因可能是致病的基因,什么分子可能是活性好的、毒副作用低的分子等。然而这些优质数据本身是珍贵的,公开报道的数据还是存在诸多缺陷(出自不同公司、研究团队测量标准不一、阴性数据太少等)。因此结合高通量合成技术和高通量表型筛选实验来获得数据训练AI模型才是AI药物设计公司将来的核心竞争力。

天鹜科技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计算化学底层数学算法提供大量“干数据”和高通量合成和筛选技术提供大量“湿”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药物筛选及评估的算法,打造“干湿”迭代高通量闭环。“我们希望让先进的计算和AI算法与高通量实验筛选紧密迭代,由此赋能药物设计与成药性研究等,把原来漫长的临床前的研发时间大大缩短,降低前期研究所耗费巨大人力和材料成本,最终找到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临床未满足需求的分子。”洪亮说。

此外,洪亮还透露,公司逐渐把赛道选择在中枢神经、老年疾病以及部分肿瘤上,“集中在某些领域上做数据和技术的积累,更容易产生壁垒。”

牵头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在洪亮看来,AI制药行业目前的一个痛点在于“数据孤岛”。与全行业相比,任何一家药企所拥有的数据量都十分有限,但出于竞争的原因,他们只能依靠各自的数据进行药物研发。数据量已经成为制约AI药物研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洪亮带领的天鹜科技核心团队目前就正在牵头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药企不用担心会泄露自身数据,企业可以离线使用我们的模型去计算,只需把模型参数上传即可,大量优质的数据积累能够大大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洪亮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描述其对于该平台的理解称,药企能够在不暴露他们所拥有数据的前提下获得计算结果。

从洪亮自身履历来看,其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院&自然科学院&药学院教授、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顾问科学家。“我们正在以国家实验室的名义来牵头做这件事,同时我们也和很多药企交流过,在不泄露自身数据的前提下,药企也是愿意参与进来的。”洪亮说。

谈及对公司未来3年的规划,洪亮想要做到的是能够建成数据共享平台。同时,他希望公司能够至少在一条管线上设计出一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分子,并成功转化给制药企业。

天鹜科技总部位于上海大零号湾,湿实验团队已落地重庆高新区。采访洪亮的时候,他本人还在重庆出差,推进团队落地工作。据洪亮介绍,目前公司团队已超过30人,兼备计算化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制药等交叉学科的经验积累。其还透露,除了计算、AI、合成和生物实验团队,公司也正在招揽更多医药领域的人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