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月5日讯(研究员 王锋 欧绪),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装机规模快速放量,动力电池也逐渐进入回收报废的高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叠加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攀升引起的供应紧张,动力电池回收一度成为市场的风口。
根据天风证券预测,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总退役量有望达到380.3GWh, 中性预期下其市场规模有望达758.4亿元,2021-2030年CAGR为58.1%,行业正处于十年长景气周期的起跑点,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专利申请量领跑全球
(相关资料图)
根据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截至8月2日,全球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专利申请累计超过9200件。其中,中国在该领域内的专利申请量领跑全球,已有超过5500件相关专利申请。
在技术分支上,拆解技术、金属分离提取技术是近几年主要的申请方向。其中,中国在拆解技术的专利占比高于金属分离提取技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属分离提取技术的专利占比则相对更高。
从专利申请人的维度看,当前全球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专利申请量靠前的申请人中,既有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JX金属株式会社、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等企业,也有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其中,在放电技术和金属分离提取技术上,丰田汽车和住友金属的专利布局数量更具优势。
聚焦到国内企业,专利申请人排名靠前的主要是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其中,前三者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专利申请多为联合申请。
格林美:专利技术储备丰富
目前,按照动力电池回收主体不同,国内主要有以电池生产商、汽车制造商、第三方为回收主体的商业模式。其中,格林美作为第三方回收的代表公司之一,目前已与丰田、长安、蔚来、威马、小鹏等超500家汽车厂、电池厂建立了废旧电池定向回收合作关系,动力电池回收量全国占比达30%。
格林美从2003年开始启动废旧电池回收业务,自主研发了小型电池与充电电池完整资源化与循环再造三元动力材料等关键技术,通过与公司优势业务前驱体业务协同,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闭环。
根据智慧芽TFFI企业科创能力评估系统,格林美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行业的科创能力评级为A级,位居同行业前1%。截至最新,在全球158个国家/地区中,格林美及其关联子公司共有2300余件公开专利申请。同时,2021年报显示公司在在废物循环与新能源材料制造领域已累计牵头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12项。
从专利申请趋势来看,自2016年起,随着与多家企业及高校展开合作并加大研发投入,公司专利申请量明显提升。从专利类型来看,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57%,专利价值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研发规模和技术质量优秀。同时,格林美注重全球化技术布局,目前有数十项PCT申请,在除中国以外的8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专利布局。
图表1:格林美专利申请趋势(数据来源:智慧芽)
图表2:格林美主导/参与制订、修订标准情况(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进一步分析专利技术构成,其创新热度较高的技术分支主要分布于二次电池及制造、电极、钴/镍提炼及其化合物、湿法提取、处理非矿石原材料等。从技术布局来看,格林美近期多聚焦于正极材料、前驱体、反应釜、锂电池、报废汽车等领域。
图表3:格林美创新词云(数据来源:智慧芽)
不断加强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研发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兼具环保与经济价值,目前国内正在逐步构建规范化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回收技术也逐渐成熟。
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方面,格林美研发了动力电池柔性化智能拆解装备、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快速分选技术与装备、控制性破碎辅助的内源零价铝原位还原强化多金属浸提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并通过采用超精准定向提取技术与内源铝氟吸附纯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中锂回收收率低的难题。据披露,公司锂回收率已超90%,镍、钴、锰的回收率均超过99%,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工信部累计公布了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合计45家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其中,格林美三家子公司荆门格林美、无锡格林美、武汉格林美分别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符合条件的再生利用、梯次利用企业名单,数量位居行业第一。
图表4:工信部公布名单中格林美三家子公司技术布局情况(数据来源:智慧芽)
未来,随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求逐步放量,以及回收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领先、符合规范、和整车厂深度合作、多地布局的头部企业或将率先受益。另一方面,随着整车厂和电池生产商的入局,行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格林美若能不断加强在电池回收领域新技术的研发,或能成为公司保持优势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创新评测实验室”:一级市场及科创板权威媒体科创板日报联合智慧芽发起,旨在研究公司科创实力,凭借企业科创力评估模型,从技术质量、专利布局、技术影响力、公司竞争力、研发规模和稳定性等维度挖掘最具科创实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