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月9日讯(编辑 田箫)8月8日,广西南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公告显示,南宁市将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放大基金杠杆后将形成千亿级产业发展母子基金集群,为南宁市导入优质产业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资料图)
目前,《南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设立方案》已印发,明确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放大资本、滚动发展、防范风险”的原则,分别由南宁市属国有企业出资发起设立,南宁金融集团代表市本级财政参与设立,总规模200亿元,带动国有企业、社会投资人、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股权投资基金组合,主要围绕南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开展投资,力争投资规模1000亿元以上。
《方案》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主要投向南宁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铝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林产品生产加工、食品生产加工等六大千亿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乡村振兴、文旅健康等产业。原则上单支子基金总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各子基金投资于南宁市项目的金额不低于母基金出资额1倍。
广西加快补足私募短板
截至2022年6月,广西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有86家,占全国比重仅0.35%,管理规模仅1003.58亿元,占全国比重仅0.50%,基金管理人数量和管理基金,均在全国占比较低。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广西省内有多支私募基金落地。
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与设立的广西旅发大健康产业壹号发展基金,总认缴规模20亿元,其中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认缴出资4亿元,占比20%,主要投资区内大健康方面产业项目;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母基金认缴总规模20.01亿元,其中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认缴出资10亿元,占比49.98%,主要支持区内文化旅游产业项目。4月,两只基金均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等工作。
8月2日,广西环保产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该基金是广西首家以环保产业命名的绿色基金,将聚焦环保、生态物流、绿色循环产业,挖掘优质项目,打造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基金。
据睿兽分析数据显示,在广西的投资机构中,较为活跃的主要有广西投资集团、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广西北部湾产业直投基金三家机构,成立以来分别参与了28、19、12起投资。
广西投资集团成立于1988年,注册资本230亿元人民币,由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100%控股,2020年起被评为世界500强公司,同时也是广西百强企业首位。今年以来,广西投资集团投资了射频集成电路研发商时代速信、算力IT基础设施制造商青云计算机、金属醇盐产品研发商习尚喜。在其所投企业中,广西本地企业占比75%。
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成立于2008年,是广西投资集团的100%控股子公司,旗下共管理16支基金。成立以来,参与了铝电子新材料制造商正润新材料、水性高分析技术服务商水性科技、国海证券等企业。
广西北部湾产业直投基金,成立于2017年, 由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99.99%控股,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则由广西国资委100%控股。广西北部湾产业直投基金在传统行业投资较多,参与了北投地产、广西北投交通设施、南宁港开发等项目的投资。2021年4月,其亦参与了广西北海大数据服务商中电嘉鑫的投资。
2015年11月,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设立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意见》,同意自治区财政厅注资30亿元成立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广西的创投行业由此开始提速。
截至2021年9月,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与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投资集团和广西北部湾港集团等,发起设立了5支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吸引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建筑集团等19家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实缴出资137亿元。
母基金遍地开花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国内管理基金规模前五大辖区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东省(除深圳)和浙江省(除宁波),总计占比达69.75%。 在2021年末,这一数字为69.93%。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共成立了40余支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其中多数来自此前创投实力较弱的低线城市。
8月3日,江苏扬州宣布设立三只百亿规模的母基金,包括扬州绿色产业发展母基金、扬州科创母基金和扬州城市更新母基金。
7月26日,山东滨州组建100亿元的滨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7月15日,江西国控集团与九江市签署协议,在九江市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九江市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
7月9日,江苏徐州市与IDG签约,共同组建规模约100亿元的S基金。
7月7日,河南南阳宣布筹建100亿元的南阳市兴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据清科数据显示,2021年新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在级别分布上呈现“下沉式”的特点,以地市级、区县级为主,大部分为直投模式且聚焦特定领域。截至2021年8月,全国共287个区县设立了引导基金。
对于区县级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目的,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谢宝剑认为,主要是为了培育当地的支柱产业,从而拉动县域经济。这些区县级政府基金的资金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水平,往往紧密相关。同时,他也指出,盲目跟风容易造成“千城一面”的情况,且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不同,而当下地方债高企不下,更要让有限资金投入到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域,否则很难撬动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