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15日讯(记者 田箫)近日,用户侧储能企业德兰明海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源码资本、光远资本、盛方资本联合投资。这是今年以来德兰明海的第二次融资,完成投资后,其最新估值达到10亿美金级别,成为储能领域新独角兽。
公开信息显示,德兰明海成立于2013年,9年来完成4轮融资,其中,源码资本自2021年起连续跟投三轮,宁德时代、达晨财智等产业资本和头部机构,也于今年加入。
储能赛道的“天时地利”
(资料图)
调研机构Mercom Capital公司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领域共融资158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21年全年融资金额总和。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电池领域已完成92起融资,加上储能解决方案、储能零件等领域,整个储能赛道共完成112起融资。其中,不少企业都在一年内完成多起融资,如零探智能、中润化学等。从投资人来看,源码资本、九合创投、GGV纪源资本、红杉中国、蓝驰创投等明星机构都有所布局,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前海母基金等国资基金亦有出手。
与此同时,不少储能企业亦开始备战IPO,其中,华宝新能以237.5元的发行价,成为2022年迄今最贵新股。
金昱投资一位投资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现在已不是那种拍脑袋投项目的年代了,LP的钱太难拿了,所以投资机构会严格把控项目。” 在融资不易这一资本寒冬背景下,储能赛道已成为上半年最火热的投资赛道。
鲸平台专家、洛克资本副总裁史松坡对《科创板日报》分析称,由于消费、TMT等领域一蹶不振,促使更多资本流向确定性更高的新能源产业。
《科创板日报》记者调研发现,储能项目的“确定性”,来自赛道本身的“天时地利”。
首先,“天时”在于能源转型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风潮。在碳中和目标的驱使之下,新能源带来的电力革命席卷全球,储能项目成为新能源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置。中信证券研究所预计,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储能市场CAGR 将保持在60%以上,
其次,储能赛道的“地利”则更为多元。在海外,受高电价的驱动和能源独立的影响,户用储能需求急剧攀升;在国内,在政策助推、新能源渗透率提升之下,大型储能项目将迎来放量。
2022年3月,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从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电化学储能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表示,储能相关政策出台后,储能指数的全年表现,超过了90%以上公募和私募基金的表现。
商业模式存疑,储能热度能否持续?
即使成为投资人竞相争夺的“金饽饽”,但储能赛道仍面临着一大困境——盈利。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此前表示,“目前新能源侧加储能,属于强配,没有经济性,储能投资这块由新能源业主承担,实际上增加了新能源业主投资量,也延长了回收期。” 海通证券亦在今年5月的研报中指出,储能在发电侧和电网侧仍面临着明显的盈利困局,即投资收益率过低,这是阻碍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2021 年 12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和《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提出将新型储能作为辅助服务提供新主体,并新增引入电力辅助服务新品种,明确辅助服务分摊补偿新机制,即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用户分担共享机制。随着新价格机制的逐步完善落地,储能行业已有望实现稳定盈利。
史松坡认为,与早年间的AI赛道相比,储能在商业模式上的稳定性更强。其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储能赛道作为长期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短期来看存在泡沫风险,“大量资本的流入一方面会促使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使估值虚高,蹭概念炒热度的企业不在少数,更需要投资机构精准把控,识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