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28日(记者 金小莫)主推国潮“颜值经济”的化妆品医美巨头可能存在着一块短板:可提供的产品品类还不够丰富,“一招鲜”恐难“吃遍天下”。这一点最先体现在了行业头部企业的新动态中。

5月中下旬,华熙生物(688363.SH)及其关联公司尚海医生集团等共同出资设立海南海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旨在“精准聚焦于功效性护肤研发和品牌孵化,快速实现产业资源和专业资源的有效赋能。”


(相关资料图)

6月底,贝泰妮(300957.SZ)也公告称,公司拟出资1亿元投资杭州红杉晟恒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参与红杉基金的投资,可以和优秀的被投企业探索商业合作机会,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有利于完善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

上市公司转身当起了LP,这被不少媒体津津乐道;但另一方面,这或多或少也意味着,这些企业正面临着内生产品品类不足的现状,因此纷纷转而向外,以期通过投资、孵化等手段,不断优化、丰富自身的产品管线,巩固“护城河”。

曾靠一个产品“打江山”

以华熙生物为例,后者原是一家以玻尿酸原料为主的2B企业,2019年华熙生物上市科创板,并打出了“玻尿酸第一股”的鲜明标签,此后,企业开始向C端业务转型。

2020年,华熙生物来自功能性护肤品的营业收入(13.46亿元,占比51.15%)首次超越玻尿酸原料的收入(7.03亿元,占比26.73%);2021年,其功能性护肤品更是大爆发,实现营收33.19亿元,同比增长146.57%,并带动企业整体营收大涨88%,是近五年来最大涨幅;2022年H1,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77.17%。

但若进一步来看,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却存在着依赖玻尿酸这一产品品类的现状。

据2022年中报,在C端业务领域,华熙生物有五大品牌:润百颜、夸迪、BM肌活、米蓓尔、润熙禾;其中,润百颜、夸迪、BM肌活这三款均主打玻尿酸科技护肤。

华熙生物又以润百颜的销售规模为最,后者对功能性护肤品的贡献达到30%;2021年时,这一比例为37%。

上市时间略晚于华熙生物的贝泰妮,对单品种产品依赖的现象也更加明显。

据公司2022年中报,“薇诺娜”产品系列对贝泰妮营收的占比逾98%,后者系贝泰妮基于十年敏感性皮肤修护的研究,推出的C端产品。贝泰妮称,“‘薇诺娜’品牌为公司最重要的产品品牌”。

同时,为了打造前述核心品牌,二者的营销费用一直高企不下。2019年至2022年H1,华熙生物、贝泰妮的销售费用分别占营业总收入的27.65%、41.75%、49.24%;43.39%、41.99%、41.79%。

基于此,在消费者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刻板印象”,华熙生物=玻尿酸=润百颜、贝泰妮=薇诺娜=过敏肌。

从1到100也是一条漫漫长路

时移世易,如何摆脱这些“刻板印象”,向更多、更丰富的产品品类去拓展业务,已成为这些企业们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凭“一招”又如何能“吃遍天下”呢?

华熙生物的医美产品线,即体现了这一点。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报道,华熙生物的玻尿酸医美产品销售额已现同比下滑。

2022年H1,华熙生物皮肤类医疗产品实现收入2.08亿元,同比下降5.37%。进一步资料显示,华熙生物的皮肤类医疗产品均以玻尿酸为主要成分,包括注射用修饰透明质酸钠凝胶、单相含麻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剂、将透明质酸经微交联后形成长效水光针“娃娃针”等。

为摆脱“刻板印象”,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就曾反复强调,华熙生物不是一家玻尿酸公司。“大家一提华熙生物就是一家玻尿酸公司,其实我们已经不仅是玻尿酸公司了,玻尿酸只是基本盘。”2021年公司业绩说明会上,赵燕表示称。

截至目前,消费者为它们的新产品买单的意愿似乎还不够强。

2021年,华熙生物功能性食品高调面世,截至目前,已拥有“水肌泉”“黑零”、“休想角落”“玻尿酸苏打气泡水”“夜帽子熬夜精华饮”5款产品。据2022年中报,功能性食品业务仅带来4437万元营收。

从1走向100竟如此艰难?

管中规豹,System2品牌咨询的创始人李怡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行业确实存在这一问题。

“这不是国货护肤品牌的问题,而是国货品牌整体的问题。”李怡称,比如,食品类的元气森林,曾凭借“气泡水”“赤藓糖醇”走红,但后续产品的热度也已不及前。

“打出第二品牌,大到涉及企业的业务战略方向、核心竞争力可持续、资本并购,小到品类细分、品牌塑造与营销传播等,是一系列战略选择。”李怡表示,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回去探究,企业的遇到的问题主要在哪。

据李怡,有的品牌是因为第一品牌太成功,但行业趋势、消费红利变化了,因此“刻舟求剑”式的第二品牌没能继续成功;有些企业是由于底层的核心技术、产品差异化还需要积累;有些企业则可能是在品牌营销上,某些环节没有做对,导致营销效率低。

投资孵化可节省产品开发时间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玻尿酸之于华熙生物,还是敏感肌之于贝泰妮,二者都在企业内部经过了长时间的技术孵化。

以贝泰妮为例,据招股书,企业薇诺娜产品系于2008年孵化自滇虹药业,2011年,滇虹药业将薇诺娜列无形资产全部转让给贝泰妮,而后由贝泰妮进行运营。

另据媒体公开报道,此前,薇诺娜只在医院渠道销售,营收在千万级别;2014年,得到时任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的青眼,贝泰妮开始联合红杉开始在电商渠道布局营销,走向消费端。

若以2014年作为薇诺娜的“商业化元年”来计算,那么,贝泰妮对薇诺娜产品打磨至少经过了6年的时间。以眼下的竞争程度来看,市场恐等不起下一个6年。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投资、孵化来从外部寻找合适标的具有较高性价比。

此外,华熙生物、贝泰妮自身也都在积极努力拓宽产品线。

据中报,华熙生物拥有12个专注护肤品的研发工作室,于2022年H1推出护肤品新产品约199个,相比上年同期增加约56个,另有24项功能性护肤品板块研发项目;

贝泰妮则表示,将逐步向敏感性皮肤的防晒、美白、抗老以及敏感性皮肤的功效底妆等“敏感性皮肤 PLUS”产品线发展。

对此,李怡评述称,贝泰尼和华熙生物作为头部企业,在核心技术储备、组织人才上有较深积淀,孵化出下一个品牌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大部分中小护肤国货,先打好基础,再在品牌传播上做出差异,或许会是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

此外,《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自今年5月以来,贝泰妮的天使投资人红杉资本已因“自身资金需求”开始减持贝泰妮。

截至中报披露时,红杉资本共减持贝泰妮1694万股;另据贝泰妮8月23日公告,红杉资本还拟在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减持不超过1271万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