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29日(记者 金小莫)日前,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明峰医疗)回复了科创板首轮问询。在首轮问询中,上交所主要关注了明峰医疗的技术来源、关联方、收入波动等20个问题,涉及产品研发、销售、公司股东等各方各面。

明峰医疗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企业,目前,已上市了18款CT和3款PET/CT。2019年至2021年,明峰医疗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11亿元、3.00亿元、3.52亿元;-2.13亿元、-2.31亿元、-2.07亿元,仍未实现盈利。


(资料图)

明峰医疗拟赴科创板募资6.24亿元,用于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化(2.65亿元)、研发中心建设(1.5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亿元)等。

在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外资品牌有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医疗,后者也通常被称为GPS;本土品牌则有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

明峰医疗又有哪些独门秘笈与它们同场竞技呢?这也是上交所在首轮问询中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公司实控人无研发背景

上交所的问询从技术向公司层层推进。

在技术层面,上交所注意到,公司成立于2011年并在当年引入美国研发团队,首款CT产品却于2015年上市。那么,明峰医疗的技术来源与美国研发团队有无关系?其首款CT产品又为何要到2015年才上市呢?

进一步结合招股书来看,明峰医疗的实控人并无研发直接相关背景。据招股书,明峰医疗的实控人为王瑶法、潘华素两夫妻。其中,王瑶法宁波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潘华素为宁波大学临床医学本科、中国人民大学EMBA,浙江大学金融管理EMBA。

也因此,在创立公司之初,明峰医疗试图引入美国技术。

据明峰医疗的回复函,在创立之初,明峰医疗曾引入了美国研发团队,共50人,主要从事小型的头颅和乳腺PET/CT的研发。

但由于研发方向和公司发展方向不同等原因,明峰医疗的美国团队在进行CT产品研发时,在探测器架构、设备配置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研发进展缓慢。

2013年,明峰医疗引进了新的总经理江浩川,后者调整和优化了明峰医疗美国研发团队,并协调国内外研发团队的相关工作。

在江浩川的带领下,明峰医疗快速制备出CT产品样机并顺利进入后期的验证和生产转移环节,最终明峰医疗的首款CT产品于2015年9月拿证。

需要注意的是,据招股书,江浩川在任职明峰医疗之前,还曾是联影医疗CT事业部副总裁。

为什么江浩川一加入明峰医疗,仅仅两年后,明峰医疗就完成了CT的研制?这款CT中,又有没有可能有一些联影医疗的技术影子呢?就此,上交所提问明峰医疗,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

对此,明峰医疗称,根据江浩川出具的书面声明及承诺,并经访谈确认,江浩川自入职至今,均未发生违反与原单位保密约定的情形,与原单位不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江浩川并承诺,如因前述情形产生纠纷给明峰医疗造成损失的,将全额赔偿。

产品降价促销?

除此外,上交所还注意到,明峰医疗CT产品或存在降价促销的可能性。

据招股书,基础型CT产品是明峰医疗主要的营收贡献点。2019年至2021年,其基础型CT的销售收入分别为9751万元、2.14亿元、2.27亿元,分别占明峰医疗主营业务收入的48.11%、72.68%、66.22%。

从表面来看,虽然明峰医疗基础型CT产品的销售收入得到了增长,但实际上,其销售单价却在逐年降低。到2021年,明峰医疗基础型CT产品的单价已从2019年的120万元/台降至99.7万元/台。

对此,上交所提问称,发行人CT产品的平均价格下降主要由于产品结构变化导致,还是产品价格变动导致?

对此,明峰医疗解释称,其基础型CT产品主要有三条产品线:24排CT产品线(CT16E、CT16)、8排CT、16排CT。2020年前,其基础型CT以24排为主,2020年后,开始主推性价比更高的16排CT。

“2020年开始向市场推出了8排和16排的新款CT,上述两款CT单价较低。在2020年、2021年的销售占比分别为3.57%、30.75%,5.22%、53.97%,导致基础型CT产品单价进一步下降。”明峰医疗解释称。

此外,若对比同行业公司来看,明峰医疗的销售额较低。以2021年数据来看,当年,联影医疗的年收入为72.54亿元、东软医疗的营收为28.03亿元,而明峰医疗仅为3.52亿元,不足前者一个零头。

明峰医疗称,与国内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在销售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司将结合募投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大自身产能规模,实现规模效应,不断提升销售规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