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月9日讯(记者 曾乐)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多家氢能领域相关企业科创板IPO处中止状态。其中包括: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富氢能)、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治臻股份)。
(资料图)
从原因来看,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治臻股份这三家企业皆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上交所决定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针对上述发审情况,捷氢科技方面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回应表示,“截至9月30日,捷氢本次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因此申请中止。具体更新时间还未确定。”
国富氢能方面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回应称:“我们正在和券商、中介机构进行半年报的相关更新工作,这方面正在积极推进,具体更新时间尚未确定。”
与此同时,《科创板日报》记者试图向治臻股份方面了解更多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相关回应。
有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部分企业出于统一多个文件中时间点、避免后续再补充材料的考虑,会选择将中报、三季报等内容和问询函共同发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止审核不等同于终止审核。”
▍三家企业面临多重难题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治臻股份三家企业科创板IPO获受理的时间颇为相近。
具体来看,今年6月28日,捷氢科技科创板IPO获受理;7月23日进入已问询状态。而后,6月29日,国富氢能科创板IPO获受理;7月27日进入已问询状态。紧接着,6月30日,治臻股份科创板IPO获受理,并于7月26日进入已问询状态。
从主营业务来看,捷氢科技专注于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国富氢能则主要为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厂商、整车厂商等提供氢能核心装备;而治臻股份则主要从事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研发、制造、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尽管上述企业的主营业务各不相同,但《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这三家企业的盈利表现并不乐观。其中,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更是陷入报告期内“尚未实现盈利”的困境。
从业绩表现来看,2019年至2021年,捷氢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12亿元、2.47亿元、5.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0.94亿元、-0.59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报告期内,国富氢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6亿元、2.51亿元、3.3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8亿元、-0.63亿元、-0.70亿元。尽管该公司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仍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尚未盈利的情况。
另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治臻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0.28亿元、0.70亿元、2.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1.31亿元、0.20亿元。
与此同时,三家企业存在毛利率逐年下滑或波动较大的情况。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系统毛利率水平分别为47.35%、35.93%、30.78%,毛利率呈现下滑趋势。
报告期内,剔除股份支付影响,治臻股份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5.14%、30.97%、28.67%,毛利率水平逐年下降。
而在报告期内,国富氢能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6.72%、22.39%、10.37%,受产品结构、客户类型、产品应用场景、议价情况、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客户指定原材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毛利率呈波动趋势。
▍氢能市场前景几何?
华创证券研究认为,氢能应用场景广泛,分为交通、工业、发电和储能四个方向。目前由于氢能技术尚处在发展时期,其储运问题、应用稳定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目前交通领域是氢能初期应用的主要突破口,也是商业化应用前景较为清晰的市场。
香橙会研究院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韩德祁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目前氢能商业化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应用领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与传统能源相比性价比还不具有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中游的储运端和下游的应用端。”
在韩德祁看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二是要通过更多示范项目来进行验证。“以批量化应用帮助产业链降本,从中发现产品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产品迭代。”
回看上述三家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报告期内,捷氢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17%、38.38%、19.16%;国富氢能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7%、6.72%、12.76%。两家企业均存在一定波动的情况。
而在报告期内,治臻股份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3.38%、84.82%、11.75%,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
放眼至整个行业,当前,随着氢能技术不断成熟、制氢成本不断下降,氢能在工业、发电和储能领域的应用或将更为广泛。
“储、运、加是制约整个产业链降本的关键。下游应用领域的购置成本下降得非常快,但使用成本降不下来,这问题就出在储运成本没有被攻破。”香橙会研究院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韩德祁认为,“中国在绿氢制备设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目前中国全球制备绿氢所用的核心设备电解槽的价格比海外要约低75%,未来有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政策方面,其中,根据国家能源局与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另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报告显示,预计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用能比例19%,燃料电池车产量达520万辆/年。
在香橙会研究院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韩德祁看来,未来氢能的应用场景不单局限于燃料电池汽车,工业、其他民用等场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氢能的制、储、运是目前最火热的赛道,当储运的成本问题被解决后,未来氢能在新型应用场景上的机会将变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