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月19日讯(记者 陈美)近日,在大医药板块出现久违普涨的背景下,又一个医用耗材集采来了。

福建省药械联合采购中心发布《心脏介入电生理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文件》1号、2号文件,敲定心脏电生理集采方案。相对于药品来说,医用耗材、器械类集采开启时间晚于前者。但脊柱类耗材集采已平均降价84%,对于心脏电生理这一领域,集采又有什么影响?


(资料图片)

10月19日,一位医药领域投资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集采已是中国医保领域的常态化政策,但是否参与仍以公司为主。“短期来看,集采有利于病患和医保,但长期来讲,是一种资源的再分配,以及社会资金的再投向。只有社会资金转向创新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医药医疗公司才会有持久的价值增长。”

集采与内卷

一直以来,集采在医药领域都被看作是“承压”消息。因为价格低了,企业进入集采后,只有走“以量换价”路线,这是之前医药白马股大跌的原因之一。

但在上述医药领域的投资人看来,某一行业进入集采,意味着该行业过剩,技术含量不高。“以药品为例,国产仿制药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一直较高,这一方面被市场诟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仿制药整体技术不高,市场竞争激烈。但即便如此,国产仿制药在投入上依然不少。在谁都能做的背景下,对支付方医保部门来说,不如集中资源、进行集采。对企业来说,不如做有品牌的产品,而不是将资源浪费在销售环节上。

过去几年,被集采的行业也往往内卷严重。

除国产仿制药以外,IVD领域也迎来最大规模的集采。在IVD三大主要细分领域中,生化诊断由于最为成熟,已被投资者视为“红海”。同时,由于生化试剂进入门槛低,毛利率高,大多新品牌均以此为切入点进入IVD领域,目前全国约有超过200家相关的注册公司。

这么多公司做生化诊断,行业过剩不可避免。集采就是为了调节资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领域。由于生化试剂进入门槛低,因此病患在选择中完全可以选择有品牌的国产产品,而非进口。内卷之下,更利好有成本优势的行业龙头。”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会进入集采。“以此次心脏电生理医用耗材集采来讲,高端耗材集中在国外,这些公司可以不参与中国的集采。事实上,在治病过程中,一些公司进入集采,虽然价格降低,但量也没有上去。而一些公司没有进入集采,产品由于‘性能’好,也会受到病患选择。”

上述医药领域的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以心脏支架来说,均价虽然从1.3万元下降至700元,但在临床中,病患不一定会选择700元的心脏支架。“一是,病人不是每天都会做心脏支架手术,治疗过程中肯定希望用最好的技术和耗材。二是,心脏支架要镶嵌到体内,耗材的柔性、刚性、力度、弹性都是挑战,700元的心脏支架是否会被广泛选择有待观察。三是,心脏支架这类耗材,说到底还是新材料,而新材料又是底层技术,底层技术囊括了透气性和上述其他性能,这些都十分关键。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高端的、好的心脏支架材料,也不可能大幅降价。”

该位医药领域投资人认为,集采对一些行业有影响,是因为该行业已经过剩,内卷严重。而集采的最终的目的是避免行业过热、腾笼换鸟,将资金和资源疏导到其他领域。但对于一些行业而言,集采影响不大,因为稀缺性决定了其产品价格最终的话语权。

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

上述投资人的观点,也与市场上的政策导向趋同。

近日,国家医保局明确创新医疗器械暂不纳入集采,使得微创医疗不断大涨, 近四日累涨逾40%。那么,什么是暂不纳入集采的创新医疗器械?

仍以此次心脏电生理医用耗材为例,该位医药领域的投资人表示,在电生理的压力感应治疗导管领域,目前还没有国产产品上市,冷冻治疗导管以美敦力为主,国产只有康沣生物一家。“一般情况下,集采至少需要3家企业参与,如果只有2家企业生产,那么这一类的集采很可能就没人参与。”

项目的稀缺性决定了价格,是企业是否进入集采的重要原因。当然,就心脏电生理这一市场空间来看,国内目前的市场空间可能还不高,而研发这一领域的公司也相对较少。”

在心脏电生理的中低端产品市场中,国内企业纷纷出现,相关产品包括房间隔穿刺针、房间隔穿刺鞘、非压力感应治疗导管等。“在此背景下,这类企业就需要进入集采,靠走量来提升其营收。但不管降价空间有多大,用在病人身上的耗材‘品质’始终作为第一评估标准。这也是一些企业不进入集采,也能被选择的原因。”该位投资人谈到。”

可以看出,所谓创新医疗器械,是比较中高端的耗材和器械。“这类耗材通常有一大特点,技术壁垒较高,产品具体稀缺性。比如,四川有一家企业就特别成功,全国就它一家在做这一领域的产品,因此这家公司也只选择进医保,而没有进集采。”

“进入医保之后,可以迅速起量,但同时公司对产品又有定价权,以至于营收和利润都很可观。”

截至目前,在集采和二级市场医疗股走高的交织下,医疗器械类公司融资高企。第三方数据显示,9月以来该领域的融资达到27笔,一次性电子内窥镜、光学分子影像设备、生物医疗耗材纷纷获得融资,而心血管OCT领域进口加速替代的微创医疗,完成了D轮融资。该笔融资由中科创星、天津红杉等投资。除此之外,阿里投资了光学医疗器械商欧谱曼迪的D+轮融资。

整体来看,上述医药领域投资人认为,医疗器械类相关创新公司在稳步发展中。

“二级市场中,一些公司集采之后遭遇股价绞杀,但这有利于其行业龙头公司地位的稳固。如果没有创新技术,医药领域公司拼的是成本,业绩驱动型不强。而龙头公司有品牌效应,在集采减少中间销售环节后,可以将资金投向创新性公司,开打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在多个因素影响下,医药各赛道轮番上涨。这其中,营收的改善和业绩预增是最大驱动力,但该投资人认为,持续的创新力才是真正的催化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