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2月14日讯(记者 敖瑾) 美国能源部13日晚间宣布,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此成果被称为该领域“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该实验室的研究者们表示,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仍为时尚早,或仍需等到几年甚至数十年后。
但这并不影响资本对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热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聚变工业协会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有超过30家公司正在致力于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化,目前这些公司已经共计获得了超过50亿美元的融资。
国内方面,可控核聚变领域今年以来热度亦明显上升,甚至出现了今年是可控核聚变领域投资元年的说法,星环聚能、能量奇点等相关创业项目在今年宣布完成融资。
新技术突破催生可控核聚变投资元年
中科创星是今年出手可控核聚变相关项目的投资机构之一。创始合伙人米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其早在四、五年前已经开始关注核聚变领域,但直到近期才发现这一领域开始有了创业项目。
“最早关注时,科研上都是国家层面在投入,主要跟进科研上的进展,相关的公司几乎没有,当时也没有想到核聚变领域会发展得这么快,就也没有专门去找。”米磊表示,当时还曾与同事戏称,因为该领域需要投入资金量不小,可能需要10年以后在其他领域投出更多收益之后才能出手。
出手的时机比预计的缩短了一半。今年6月,中科创星投了星环聚能。“在看项目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国内开始有可控核聚变项目出来了。”
公开资料显示,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专注小型化、商业化、快速迭代的可控聚变能装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研发,其对外表示采用的技术路线为“基于球形托卡马克的紧凑型重复重联聚变反应堆”。其核心研发人员来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变团队。
星环聚能今年6月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包括中科创星在内的12家投资机构进行了出资,其中不乏顺为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元禾原点等知名机构。
在更早前的今年2月,能量奇点宣布完成近4亿元的天使轮融资,米哈游、蔚来资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蓝驰创投为投资方。
公开资料显示,能量奇点亦在2021年成立,其创始人杨钊毕业于北大物理系,公司聚焦于研制“有商业发电潜力的高磁场、高参数、标准化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软件系统”。
米磊告诉记者,创业项目开始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核聚变的技术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尤其是在高温超导材料方面的新突破,推动了可控核聚变装置小型化可能性的出现。一旦可控核聚变的磁约束方案出现小型化可能之后,做一个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成本就大幅降低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商业公司其实很难入局进行创业,只能由国家层面进行投资。所以这是新技术带来的变革。”
但米磊亦表示,目前可控核聚变领域仍处于萌芽期,行业内可投资标的仍然不多,数量仍在个位数范围内。
项目研究推进耗资巨大
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可控核聚变研究,采用的技术路径与上述项目不同。
据相关报道,该实验室采用的技术路线是激光惯性约束,基于激光的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使用强大的激光束产生类似于恒星和巨行星的内核以及核爆炸时的温度和压力。
在昨天晚上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研究团队表示,即便首次取得了净能量增益的突破,但该技术的商业化运用仍为时尚早,或需经过几年甚至数十年。
另有物理学者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亦表示,目前还不到讨论建立核聚变电站的阶段,在此之前,还有一些科学和工程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该研究团队在昨晚的发布会上还表示,欢迎私人资金和产业一同加入到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商业化推进中。据外媒报道,进行这一研究的“国家点火设施”,耗资达35亿美元。
而事实上,市场化资金也确实对这一领域颇感兴趣。
聚变工业协会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有超过30家公司正在致力于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化,目前这些公司已经共计获得了超过50亿美元的融资。而这些公司大部分位于美国。
其中,总部位于加州的TAE technologies,自1998年成立以来,已经获得12亿美元融资。去年末,同为美国公司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宣布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
对于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长周期,米磊表示,投资的价值并不一定要等上市退出才能体现。
“现在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产业化周期越来越长,可能达到20年左右。这种情况下,项目能走到中期,它的价值也会得到认可,中间阶段机构可以通过转让老股退出,或者是通过接续基金方式继续支持。投资的核心我认为在于,有没有真正通过投资创造了价值,只要能够创造价值,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会获得你的回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必须等到上市才能体现价值,而是项目走到关键的一步,它的价值就会出现飞跃。”
米磊表示,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项目不便宜,“这由它的技术投入、资金投入要求决定,需要更多资金才能做出来,所以投的钱不能太少。但可控核聚变领域市场足够大,它的商业价值也足够大,一旦做成,回报率将会非常客观。”
投资行业“内卷”至前沿科技
对于此次可控核聚变领域最新的研究突破,米磊认为,这将给付出投资的政府以及付出努力的科研人员很大的信心,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利好。“从商业角度来看,目前磁约束的技术路径实现难度可能更低一些,而激光的惯性约束难度更大,这次激光路线出现重大突破,对这一技术路线后续的发展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其表示下一阶段也会关注激光约束的技术路线,“可能这个动态对整个行业会有触动作用,有可能会有公司出来创业。”米磊还透露,近期有一些新的可控核聚变领域项目找到他们寻求融资,中科创星近期也刚招了核聚变专业背景的投资人,“专门来看这个方向。”
选择投资可控核聚变领域,米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还有一个原因是:“投资行业也很内卷,不投这么前沿的,还能投什么?”
其进一步表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开始在国内受到投资机构关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投资行业的进步。
“经过这么多年,有一小部分投资机构终于愿意去做一些更高风险但能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前沿科技项目,哪怕失败概率可能较高,遇到的挑战可能更大。这其实才是风险投资的本质。”
《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17家投资机构在可控核聚变产业链进行了投资布局。除了财务投资机构,米哈游、腾讯等产业方也出现在了投资方序列中。
其中,米哈游参与了能量奇点的天使轮融资;腾讯则与今年2月投资了英国的核聚变技术明星公司First Light 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