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月3日讯(记者 陈美)新材料领域的融资持续火热 。
(资料图片)
近日,高分子功能材料公司“西安蓝深新材料”(下称:蓝深”)完成近2亿元Pre-IPO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五矿元鼎股权投资基金、陕西兴航成投资基金、陕西财金特精新材股权投资基金、广州中保瀚兴创投等机构跟投。融资完成后,资金将用于高分子树脂材料的生产研发等。与此同时,蓝深计划于2023年申报创业板IPO。
融资近3年时间,从B轮到Pre-IPO
数据显示,蓝深共经历5轮融资。中国软银资本于2019年1月参与A轮,同创伟业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参与B轮和C轮融资。再到最近的产业资本,即五矿股份旗下投资平台——五矿元鼎股权投资基金进入。
有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蓝深已完成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的打通。对标上市公司蓝晓科技290亿元的市值,蓝深在估值还有上涨空间。
天眼查显示,蓝深成立于2014年,最开始由孙冰杰、邓茂盛、冯志军出资,出资比例分别为5%、15%和80%。而冯志军即为蓝深创始人、董事长。
作为早期投资方之一,同创伟业于2020年1月参与蓝深B轮融资。其投资总监李超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参与B轮时,蓝深还没做出产品。“当时这是一家PPT公司,技术还在突破中,产品也待研发。但基于对创业团队的判断,以及同创伟业在新材料领域的沉淀,认为这家公司具有一定技术底蕴,可以做出产品。因此投资蓝深。”
“当时,我们只比软银中国资本晚了一点。但仍是早期阶段,属于VC投资。估值上,蓝深也只有小几个亿元。但随着Pre-IPO融资的完成,蓝深的估值已涨至几十亿元。”李超回忆说。
“与现在相比,两三年前新材料没有起来,相关公司的业务也不大。但VC投资就是要早于市场几年,并且看重大方向。”李超表示,我们认为,在电动车、光伏领域只要新材料有突破,那必然会是一个大赛道。
已是五矿盐湖、通威股份重要供应商
就公司而言,李超认为,在盐湖提锂提取方面,国内能提供技术的没几家。“蓝深之前,蓝晓科技是五矿股份供应商。但在蓝晓科技之下,蓝深还能挤进头部公司的供应链,这说明蓝深是有技术实力的,而且技术可能还比蓝晓科技好。”
据蓝深表示,其提供的原卤提锂技术无需建设盐田;时间上也从传统工艺的2年缩短到24小时,锂综合回收率提高2倍达80%以上。
李超透露,在与公司的沟通中,看到在盐湖提锂提取技术上,蓝深在南美已拿了大额订单。此外,光伏多晶硅提纯领域,蓝深也是通威股份的重要供应商。“多晶硅业务在我们投蓝深时还没有,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落地,蓝深也确定了光伏多晶硅方向。”
“所谓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在太阳能电池转化率上,纯度越高转化率就越高。因此,超纯多晶硅生产是关键工序。通威是多晶硅行业龙头,对于硅料提纯有较大需求,蓝深能进入通威供应链,侧面也反映出蓝深的技术实力。”
整体来看,深蓝是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投资的一例。李超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在很多领域,新材料依然处于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比如光刻胶。“这方面与国外技术相差很大,创业公司仍需要埋头苦干。而在碳中和领域中,锂电材料发展5年来,已进入成熟阶段,相关领域的投资也变得不再稀缺。”
除此之外,另有新能源领域投资人表示,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国内最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距离国际领先水平只差距5年左右。而5G的发展也跟材料密切相关。2005年开始,日本京瓷公司就设定围绕着5G为研发项目的产品和材料,其实真正的5G是要接近毫米波的,成本也非常高,中国的是B5GSub6以下的。
同时,原有“热点和风口”的投资逻辑,也不适用于材料产业,还有可能导致材料产业过度被关注、被洗牌,导致投入、投资、投产的巨大浪费。
“再加上材料是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以及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这也使得新材料虽然成为热门领域,但想要投好、投出价值,也着实考验机构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