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3月5日讯(记者 陈美)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一直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颖宇带来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聚焦基层医生,拉近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群众距离。
梁颖宇认为,我国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着重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对基层医疗体系投入。近年来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逐渐开放政策,希望解决长期存在的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尽管改革措施取得了不少效果,但依旧存在不同地域之间、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医疗资源数量、质量的巨大鸿沟,基层缺乏和留不住优秀医疗人才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
一是,基层、农村缺乏和留不住优秀医生。例如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职业发展机会少。随着国家对基层和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关心解决基层医生编制、待遇等问题,前两点逐渐开始改善,但基层医生接触疾病种类尤其是疑难杂症少、用药限制多、诊疗水平低、学不到技术,这些才是他们纠结在治病救人的“医德”和从个人追求不断精进的“医术”之间,难以长期扎根基层和农村的更深层原因。
全科医生是分级诊疗“首诊在基层”的主力,培养一名全科医生至少要8年,培养一名专科医生更需要10年以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能只强调个人奉献或只用待遇吸引,更要长远考虑医生在基层服务期间的持续教育和技能提高需求,这才是减少基层医生流失、持续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的根本办法。
二是,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的融合。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更均衡配置、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连接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团队等方面大有可为。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当医院不得不推迟或取消非紧急诊疗服务的时候,在有条件的地区,患者对远程医疗的接受度和使用率激增。
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允许提供的服务比较有限,比如禁止首诊,仅可以对常见病、慢性病进行复诊。据了解,我国互联网医院只有不到10%能实现有效持续运营,功能也集中在预约挂号、线上开药卖药、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相比线下医疗缺失不少环节。另外,患者的电子病历、检查结果等信息系统缺乏整合、互通,也严重阻碍了智慧医疗的发展。
为此,梁颖宇认为,要拉近优质医疗资源与群众距离,第一需要重视基层医生的持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与互联网医疗相结合,帮助人民群众更便捷地获得优质医疗资源。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尊重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长链条、医疗技术的复杂性,让基层医生、接受转诊的专科医生、三甲医院的多学科专家围绕患者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不间断的医疗服务团队。
在此模式下,基层医生能够通过对每一例患者的治疗,持续与高水平的多学科医生专家交流合作,学习新的诊疗手段,不断提升医术,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让医生愿意留在基层服务,这样才能持续提高基层医疗水准,建立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真正让患者留在基层,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
第二,在严格监管、落实互联网平台和医疗服务提供者责任的前提下,适度放宽互联网诊疗服务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首诊,将选择何种医疗服务形式的权利交给患者,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做决定。
第三,在保障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加快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学检查结果、体检信息等在内的个人健康信息电子化。并在不同平台、机构之间整合互通,实现个人健康信息跟着患者走,便于授权分享给其他医生,使信息更完整、可跟踪,为智慧医疗的发展建立基础条件。
梁颖宇认为,国家有必要更加关心和满足基层医生的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发挥智慧医疗相比传统医疗的多种优势,努力实现“城市才能获得的医疗资源向农村普及、特定医疗机构才能获得的医疗资源向基层社区普及、上一级医疗机构才能获得的医疗资源向下一级医疗机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