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月24日讯(记者 朱洁琰)“从2022年到2030年的八年里,中国将从每五人中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龄’人士过渡到每四人中就有一位。”易凯资本日前发布的《2023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白皮书》预测。
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养老产业规模为9万亿元,2025年养老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未来5年养老产业也将提前完成产业培育期,正式迈入产业爆发期。
一方面,养老市场需求日渐增大。而另一方面,养老产业发展却面临着“有需求、没市场”的困境,即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尚未形成现实的购买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几年国家给了大力的扶持,养老机构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床位数已经超过800万张,但是部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其实还很低,因为很多老人还不愿走进养老院。”日前,在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峰会2023上,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企业锦欣福星康养集团CEO晏云表示。
▌有需求、没市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约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9%。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把65岁以上人口占的比重超过7%,或者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如果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15%以上,则被进入一个超老龄化的社会状态。
我国老龄化进程之快高于预期,养老问题愈加严峻。那么,这个严峻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建立了足够多的养老机构,就能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在上述峰会上,多位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一个典型问题是“有需求、没市场”,究其根本仍是供给与需求的错位。
“整体来看,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有一定限制。此外,相比于花钱买享受,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更保守,他们更乐于捂住口袋里的钱。”锦欣福星康养集团CEO晏云说,目前养老市场最大的矛盾就是有需求,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又低。
在居家康养服务提供商颐家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振涛看来,首先还是需要做到真正洞察老年群体的需求,并且能够精准得匹配服务。“这是一个需求与供给的问题,并不是养老机构达到一定数量就能解决问题。”
“第一个层面来看,整个行业里的从业机构有没有能力了解老人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或产品方案;第二层是养老机构是以线下为主,那这个就存在是否拥有规模化复制的能力。”王振涛进一步指出。
▌需打通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信息孤岛
我国的养老模式可细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记者注:即养老院)三类。我国的老年人则大多为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了“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养老业知名学者、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指出,养老产业最基本的底层逻辑是服务。老人的生活需求,从医院、到养老机构、到社区,然后回到家,这是个循环的过程,没有一个人的需求可以只限定在一个场所,所以,将来养老行业的趋势是打破所有物理空间的概念,以客户为中心,客户需求在哪,服务就需要跟到哪。
“以客户为中心,以老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全流程、全时空的服务,如果谁能够做到这点,就一定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其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孤岛,将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的信息打通,将整个流程形成闭环。”乌丹星说。
对此观点,晏云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养老行业会涌现很少一部分头部企业,而这些企业应该具备两个方面:一是规模足够大,床位足够多;二就是符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
全球领先的健康养老服务企业纳塔力(Natali)中国CEO朱玉芸,从国外养老行业的经验出发,她认为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也同样重要,“就是一定要把商业养老、多元化支付发展起来,否则养老的钱不可持续的话,整个产业也很难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