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消费者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一家超市选购蔬菜。武纪全摄(人民视觉)

江苏南京某超市的蔬菜专柜区。苏 阳摄(人民视觉)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以2020年为基期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和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数据,这是价格指数基期轮换后的首次数据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0.3%,环比上涨1.0%。专家分析,开年CPI同比变动情况受上年基数偏高影响较大,3月之后CPI预计将恢复较为稳定的同比正增长,全年物价走势整体有望处于温和状态。

1月份CPI同比下降0.3%

看CPI——“从环比看,受节日临近、局部地区疫情和低温天气等因素影响,1月份CPI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从同比看,由于春节错月导致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CPI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3%。”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指出,1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4.1%,涨幅扩大1.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78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受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及雨雪天气影响,1月份鲜菜生产储运成本增加,价格上涨19.0%,涨幅扩大10.5个百分点;受节前消费需求增加、饲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猪肉、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5.6%、1.2%和2.7%。

看PPI——国内需求持续改善,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上涨势头,带动1月份P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0.3%。董莉娟分析,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上涨较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8.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1.0%,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6个百分点。

“CPI同比出现下降,一方面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另一方面受服务类价格影响。”商务部研究院姜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时隔11个月,1月PPI重回正增长区间。经济持续复苏、需求端得到修复,生产回暖叠加上游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促使PPI同比止跌回正。剔除季节性影响因素后,生产回暖势头延续。”

“固定篮子”及时调整

今年1月份CPI和PPI数据的发布是中国开展基期轮换后的首次数据发布。据介绍,开展基期轮换是价格统计调查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商品和服务的交易结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价格指数的代表性,更加准确监测和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实际变动,需要对价格指数开展基期轮换。”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说。

姜照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在相应发生变化,CPI调查的“固定篮子”需要及时调整,否则就会失去代表性,无法反映居民最新的消费结构情况。“中国将‘5’和‘0’为结尾的年份作为基期,每隔五年开展基期轮换,选取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当前时期更具代表性,能够更加与时俱进地反映价格变动情况。”姜照说,“调整过后,由于各影响因子对价格指数结果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不同,相互抵消,总体来看影响非常小。”

如今,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CPI调查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中不仅包含大量线下交易记录,也包含不少线上交易信息,能够丰富价格数据来源,提高数据代表性,是未来价格统计的重要拓展方向。”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表示。

物价平稳有保障

春节期间,物价有什么变动?怎么看未来物价走势?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期间,生活必需品量足价稳。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高位趋稳、稳中有降。

据商务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零售企业和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监测,2月17日粮食零售、批发价格比节前(2月10日)分别下降0.1%和0.4%;食用油零售、批发价格分别持平和下降0.1%;猪肉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上涨0.4%和下降1.5%;牛肉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5%和上涨0.4%;羊肉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4%和上涨0.8%;鸡蛋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4%和1.7%;蔬菜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上涨1.1%和下降1.9%。

“春节期间,生活必需品物价基本稳定得益于多方发力。”姜照说,“商务部加大协调力度,引导商贸企业加强生活必需品供应,如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号召全行业共同发起‘保障供应,稳定物价,持续开业’倡议,取得明显效果,推动粮食、鸡蛋等价格稳中有降。”

专家指出,展望未来,春节效应会继续带动CPI环比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而受上年基数偏高影响,CPI同比出现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小。“市场供应充足,在此背景下,全年物价总体保持平稳是有保障的。”姜照说。(记者 孔德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