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人民银行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利率下行,创新推出了多项直达政策支持工具,为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这为下半年金融工作明确了重点、提出了要求。为此,经济日报特推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系列评论,支持金融系统继续发力稳企业保就业,敬请关注。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这意味着要坚持总量适度、合理增长的方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金融监管部门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了金融市场稳定。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在春节后开市前两个交易日开展大规模逆回购操作,超预期地向市场投放了1.7万亿元流动性。再比如,上半年累计3次降低准备金率,按照疫情防控应急保供、支持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的需要,分阶段、有梯度地提供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扩大大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支持扩大公司信用债发行,保持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效果。上半年,总量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全社会的流动性合理充裕。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已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这三组数据均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其中,M2增速更是创下近3年来的新高。

为了对冲疫情影响,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对此,有人担心货币政策会不会“放水”。事实上,在特殊时期推出的特殊货币政策有其阶段性特征,需要理性认识。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一系列特殊货币政策举措传递了人民银行呵护市场的积极信号,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金融市场在短暂波动后迅速趋于稳定。这些措施也正体现了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调控方向,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不意味着要“大水漫灌”。面对疫情冲击,部分经济体曾一度面临流动性匮乏、金融市场恐慌性“踩踏”等状况,不得不采取超强力度、超常规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市场虽然同样受到了冲击,但整体运行平稳,并未出现恐慌性失灵现象,在上半年经济增长转正情况下,下半年“大水漫灌”也不是选项。

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并更加强调“适度”。信贷投放要与经济复苏节奏相匹配,实现“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金融系统将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大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将保持平稳增长。(姚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