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两年来,三大片区新增注册企业数、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8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在全国面上复制推广,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了’江苏经验’。”这是江苏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果时的开场白。他说,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支持片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三大片区(南京、苏州、连云港)先后总结形成15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全省首创87项。
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经济和新支柱产业为重点,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在全省层面看,三大片区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约6%的新设立企业数、约10%的实际使用外资、约13%的进出口额,集聚了9%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
113项试点任务实施率超过97%
试点中落实给江苏的任务如何?记者了解到,在国家总体方案基础上,江苏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梳理形成首批落地清单、对接细化清单和深化改革清单。在既有任务清单基础上,动态更新企业需求清单、集成创新清单、复制推广清单“三项清单”,形成“1+3”清单任务体系。截至目前,总体方案113项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率超过97%。
举个例子说,南京片区“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这个项目,就入选了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今年7月,中山大学发布的《2020-2021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中,苏州自贸片区在第五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一。
当初申请自贸试验区时,江苏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的自贸试验区”。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海、深圳等其他经济重点区域在自贸区上起步在先,很多重头产业已经先于江苏布局。后发如何成为优势?
答案还得从一线来。江苏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厅里先后听取了110多家重点企业诉求建议,学习借鉴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等地经验做法,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根据江苏的产业优势,聚焦三大片区生物医药共性优势产业,探索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
“江苏的自贸区被赋予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初审权,这一创新改革举措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有近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集聚,占全省9%。2020年自贸试验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新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7200亿元,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600余家,年产值占到了全省一半以上。
“巢”筑舒服了,“鸟”争着飞进来
先看南京片区,这里的顶层设计是加快打造“两城一中心”,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3%、30%;苏州片区全力打造“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今年3月获批落地,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连云港港2020年货物吞吐量完成2.52亿吨,增幅居全国海港前列。
自贸区的创新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有没有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这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自贸区模式改革方面形成了4个方面、28项建议探索清单,落地后成效显著。例如,创新贸易综合监管制度,率先在全国探索“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试点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0%。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国际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单箱中转成本降低60%。自贸区打造全国首个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特色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2020年以来,苏州片区完成离岸贸易业务量超过8亿美元,同比增长180%。
这组数据可以提供宏观角度上的佐证:202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630.5亿元,分别增长33.2%、15.3%,占全省9.7%、12.7%。今年1-7月,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19.4亿美元,占全省10.9%;进出口3315.1亿元,占全省11.7%。
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也是自贸区成败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制定出台政策,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国家层面523项和省级层面12项涉企经营事项在自贸试验区全部落地,受益企业超过1.1万家。一份调查显示,两年来,南京、苏州片区营商环境模拟排名分别位居全球第26、25位。这个水平相当于国际上的一流城市群水平。
按照“省级放、片区选”的方式,江苏将273项省级管理事项分类赋予三大片区,事项移交承接率超过93%。南京片区自由贸易区法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苏州片区国际商事法庭等“新生事物”应运而生,为试点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巢筑好了,筑舒服了,自然鸟会争着进来。数据显示,在这一系列营商环境改善的影响下,截至7月底,江苏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4万家,其中去年一年新增2.9万家,同比增长1.25倍。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很积极的数字。
与一般人想象的“划地为区”不同的是,江苏自贸区的经济意义并非局限在“区内”,她是一个既融合又辐射的活力区。放眼全国,江苏加强与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苏州片区被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推动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3项经验案例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
在江苏省范围内,自贸区也在推行一场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长效机制。2021年3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改革创新失误,免于追究创新主体责任,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在省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三大片区协同联动,研究解决市场主体提出的诉求建议200余项。
说到江苏的优势,“人才教育”必然是优先会被提到的。这一点也是江苏自贸区所牢牢盯紧的资源。高校、专业智库与自贸区的合作如火如荼,目前,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推进制度型开放、培育新经济和新支柱产业等重点领域已经在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南京大学今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江苏自贸试验区研究院。
加快打造“全域自贸区”
站在两周年的新起点上,江苏自贸区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将如何走?
省商务厅相关人士表示,江苏将依托高水平开放平台载体较多的优势,加快打造“全域自贸区”。贯彻落实省级层面支持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20条,加快推动联动创新发展区“三联动一自主”,努力达到“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的“全域自贸区”效果。
对此,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丁宏认为,我国有着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以及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配套,自贸试验区应发挥低关税的成本优势,加强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相应地位。
丁宏建议,江苏自贸区应加强规则对接和法治保障,率先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自贸试验区应主动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窗口期机遇,研究在关税减让、投资、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承诺和限制,率先推动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同时,把握国内外前沿政策制度,做好政策预研和储备工作,争取在江苏省自贸试验区2.0方案中得以体现。
“自贸试验区目标是建设制度创新高地,而非政策洼地,自贸试验区发展不能局限于自身,要将制度创新红利向外扩散,进行联动创新,成为全域发展的引擎。”丁宏进一步建议称,可以将江苏省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国际合作园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载体作为自贸试验区首批联动创新的对象,提高政策普惠性。另一方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和上海、浙江、安徽等区域进行联动发展。(记者 徐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