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十五年前去鞍山岫岩七星瓢虫俱乐部老董那玩儿,这哥们玩儿动力伞,为了玩儿伞买了一座山,为了山上安全,用勾机掏了条泥石流级别的路,用212底盘改了台爬山的车,车改得很扎实,做为工匠改单车值得承接圈里所有的肃然起敬,但在制作工艺上受设备制约,工艺很简陋,成品瑕疵明显,很可惜。当时很深的感受是,如果有个工程师团队帮他实现品控和工艺优化,一定能出一台高性能越野车型,也许会早坦克300很早成为网红车。

五年前,从起亚引路特斯产线落沈阳,曾经请德国Tilke和台湾三一国际(与三千工坊合资成立千一汽车)搞个公共的汽车工程创新中心,也许就基于当时老董那台车的感受,结果很遗憾!

​中国有2.4亿台汽车,但至今没有一个能够支持公共创新的汽车工程化、技术验证、合规评估或者小数量示范生产的平台,品牌车厂的设计院和中试平台没用,它的职责是满足产线的顺畅,它的创新是生产端小修小改,不是革命性创新,没有通用市场需求的接纳属性。

其实鼓励汽车改装是个好方式,全球奢车基本都在改车产业链中,量产车厂从奢车厂买成熟的车型,通过量产,降低成本,送达通用市场,这有利于可持续技术创新。

只要标准是公共透明的统一标准,别什么都下文都管。我们的现行准制匹配点要不太靠后,要不贪大考核资格,要不下场抢资源,不是鼓励,是限制,对市场不信,高举创新的大旗限制别人创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