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网络暴力导致的悲剧无一不向世人表明,网暴可以轻易摧毁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甚至生命。一项2022年的研究表明,在中国,38.6%的人在社交媒体上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网暴者高枕无忧,跟风者唯恐不乱,澄清者坠入深渊,受害者百口莫辩。网络暴力,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能扼制其胡作非为?
利剑出鞘,重拳出击,治理网络暴力要划定法治红线。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建立完善检测识别、实施保护、敢于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低的犯错成本让语言的利刃更加肆无忌惮,当“无名的大多数”躲在“法不责众”的保护伞下,诽谤造谣、侮辱谩骂就变得更加轻而易举。要加快出台反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对存在违法行为的网暴涉案人员进行严肃处罚,让法院有法可依,给受害者畅通的维权渠道,通过强有力的司法主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呵护健康的精神家园。要加大惩戒力度,提高网暴的违法成本,以法治暴,对肆意网暴者坚决“亮剑”,不仅是对网暴者的震慑,也是对受害者的保护。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治理网络暴力需要平台加强监管的力度。网络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如果将网暴群体比作网络暴力的“翅膀”,那么,助其“飞翔”的就是网络平台,根据杭州互联网法院此前发布的《网上侵害人格权案件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网络平台成为共同被告占比为40.75%。一些平台为了所谓的热度流量,任由网暴行为滋生,或疏于管理,对不当言论审核把控不严,成为网暴的“帮凶”,此外,平台大数据推送形成的信息茧房,也加速了网暴群体的形成。平台作为网络信息的载体,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遏制网络暴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现“事前预防”,另一方面要严控网暴信息的传播,及时清理不良评论、弹幕等内容,压实“事后监管”,二者相辅相成,营造网络清朗空间。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杜绝网络暴力,离不开每位网名的自律和努力。情绪先行,就容易成为“谣言传声筒”;理性后置,结果就沦为“网暴扩散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有分量,也有力量,每个人在表达前都要思考自己语言的轻重,“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要让自己成为压垮别人的“稻草”,在留下电子痕迹时,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暴戾和尖锐。
夸奖的话可以脱口未出,诋毁的话请三思而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轻踩一下,担千军万踩过足以毁掉一个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新时代的今天,要筑牢法治堤坝,加强平台监管,提升网民素质,多方发力,久久为功,还网络环境应有的风清气正。(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