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与一群威士忌爱好者讨论烈酒,有朋友提出白酒可以借鉴威士忌的一些工艺进行改进:比方说用麦芽糖化、壶式蒸馏、橡木陈化。听到这个话题,我一开始没说话,看大家讨论热烈了,我于是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说麦芽糖化,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用麦芽糖化酿酒的历史,曲蘖酿酒中的蘖指的就是发芽的谷物,在魏晋以后,用蘖发酵便慢慢淡出历史,主要原因是蘖发酵出来的酒比较淡。相比之下,用曲糖化、发酵的酒风味就浓郁一些。

酒曲糖化和麦芽糖化一样,都是运用麦类作为原料。但不同的是,麦芽是麦子发芽后产生的α-淀粉酶糖化麦子中的淀粉形成可还原糖;酒曲是将麦子打碎,然后做成曲醅,再结合湿润的气候环境,通过微生物自然接种培养,根霉菌进入到曲醅当中,根霉菌活跃分泌出来的α-淀粉酶,然后运用α-淀粉酶去将粮食原料中的淀粉分解成可还原糖。

由于酒曲是自然接种,因此酒曲中除了有根霉菌以外,还有其他的丰富微生物。而这也是导致其在酿造过程中,除了能完成糖化过程以外,还可以完成发酵及生香的过程,这也是酒曲酿造酒味道比较丰富的原因。相比之下,麦芽糖化的料醅,一般都会在糖化结束之后加水和酵母,进入液态法发酵,这样发酵出来的酒效率比较高,但因为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少,因此酒味单调,原酿酒更像酒精。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流行用曲发酵,而欧洲却是麦芽发酵,其实这跟两地的气候区别有关。不管是酒曲还是麦芽,用的主要是小麦,小麦一般6月成熟,这个时候东亚正值湿热的雨季,是最易于霉菌生长的时节,然而小麦易生霉,正是因为这种气候环境使得这里的劳动人民更多接触发霉的小麦,而这也为劳动人民发明小麦曲奠定了基础。

欧洲的气候不同于东亚。东欧、中欧、北欧东部的气候偏大陆性气候,雨季在夏天,然而因为纬度高,这里的气候较为凉爽,因此微生物没有亚洲生长那般旺盛。气候炎热的南欧却是地中海气候,6月是旱季,因为干燥,也不易于霉菌生长,而这也是欧洲最终没有做出麦曲的原因。

因此个人并不主张白酒用麦芽发酵,这种发酵模式在古代已经被淘汰,而且并不适合固态法发酵,对于液态法发酵的酒,倒是可以尝试这种方式。

说到白酒的蒸馏器具,一般分液态法蒸馏器和固态法蒸馏器,两种蒸馏器有明显的不同。液态法蒸馏器是先煮酒液、再冷凝出酒;固态法蒸馏是先煮水,再用水蒸气串蒸糟醅中的乙醇和风味物质,然后冷凝出酒。威士忌蒸馏有壶式蒸馏和塔式蒸馏,这都是针对液态法工艺酒的蒸馏方式。在工艺借鉴中液态法白酒可以借鉴威士忌的蒸馏方式,固态法白酒蒸馏并不适合威士忌蒸馏法。

对于白酒的橡木陈化,是一个可以尝试的贮存方式,目前白酒企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对于我,也品鉴过一些橡木陈化的白酒,一个是天佑德酒厂的橡木陈化青稞酒,另一个是台湾某酒厂寄来的橡木陈化原酒。整体感觉天佑德的橡木青稞酒要好喝一些,主要在于木桶味表现不重,很好的丰富了酒体滋味。虽然这个木桶味在威士忌中属于很一般的木桶味,但其很好地赋能固态酒风味,从白酒角度,就是一种尝试成功。

相比之下,台湾的这款橡木桶酒展现并不好,主要在于其木桶陈化时间过长,木桶吸附掉了白酒原酒中的多数风味,因此酒体的固态酒风味很淡,且有固态酒风味不足的水感。整体此酒从白酒角度并不是一款好酒。

因此我不建议白酒直接用橡木桶陈放,可以尝试在陶坛陈化的同时,加几块橡木一起陈化。定期品鉴酒质,当橡木味与固态酒风味达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即可将橡木捞出,然后做一种风格独特的基酒。还有一种玩法是延长橡木陈化时间,突出酒体的橡木味道,然后将其做调味酒使用。

其实在白酒中,有橡木味的不只过桶白酒,许多木塞老酒也有橡木味,比方说早期的木塞青花郎、90年代后期的木塞酒鬼酒和轩尼诗时期的普文君酒。个人觉得木塞青花郎是我目前品鉴过的木头味道点缀最好的白酒。主要在于木桶味偏重的酒口感中有一股橡木涩苦感,这种味道有点干扰固态酒风味均衡呈现。木塞青花郎因为木质味道进入较少,酒体只有一股淡淡的木头香气,口感上,木质涩苦感因为很弱,并没有影响酒体。

其实木塞青花郎的意外风味赋能,值得我们研究及讨论。当然对于这个方面的探讨,行业规范也需研究。对于这种过木酒,到底属于白酒还是配制酒?豉香型白酒过猪油属于白酒,但多数后期浸泡植物、动物和药材的酒都属配制酒。在执行标准上,是否需要放开一些检测指标,以此适应过木白酒的数值要求。

总的来说,对于洋酒的工艺借鉴,这个话题值得讨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洋酒和白酒的工艺都有所了解。借鉴和融合是有一定前提,有些可以尝试,有些一看就不用尝试。对于白酒酿造,工艺确实需要创新,但也不是没有任何原则的胡乱创新。最后,对于白酒和洋酒的工艺融合,作为酒友及行业的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