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园地3亿亩,林地42.6亿亩,草地39.67亿亩,湿地3.5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数据还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增加了2.6亿亩,可以看出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国土调查属于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一次国土调查于1984年5月开始,1997年年底才结束。第二次土地调查2007年7月1日启动,于2009年完成。此次公布主要数据成果的第三次国土调查始于2017年。从每次调查持续时间看,国土调查是项庞大工程,调查准确性要求高,为我们摸清国土资源家底,进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三调”成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显著。比如,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这表明我国成功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而且算得上超额完成了守护任务,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再比如,“三调”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了1.28亿亩,增幅26.5%,这为1亿农民工进城落户、全国城镇化率显著增加提供了资源支撑。

另外,“三调”结果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这说明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当然“三调”也发现问题,如全国有2.29亿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而又有2.17亿亩上述地类流向耕地,反映出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不够稳定,一些地方存在盲目性、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由于耕地关乎国人的吃饭问题,耕地数据更受关注。众所周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过去多年频繁提及的一个问题。现在来看,确实守住了这条“红线”,值得肯定。不过,截至2019年末,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1.13亿亩。对此,有关部门给出解释: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是否有必要止住耕地地类减少势头值得思考,毕竟粮食安全大于天。

换言之,即便2019年末耕地面积19.18亿亩,比“18亿亩耕地红线”多出1.18亿亩,但“保卫耕地”仍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国情长期是人多地少,其中,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风险较高。而要始终确保粮食安全,除了不断提高粮食亩产量,更要确保耕地面积只多不少,因为水灾、旱灾等不确定性因素都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了,但耕地质量还需要仔细打量。因为耕地质量一旦下降也会影响粮食安全。“三调”显示,部分林地、园地等流向耕地,这部分转化过来的耕地质量让人有些担忧。另据《光明日报》今年3月份报道,由于长期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硬、变瘦了;而南方红黄壤同样不容乐观,14.5%的耕地已严重酸化。

此外,耕地撂荒等现象也比较多见,这部分国土如果算在耕地面积中,并没有产生粮食发挥实际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既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也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三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在耕地保护方面,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种态度值得肯定,“最严保护”不但是指数量,还应包括质量。(冯海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