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把“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列为首要任务,强调“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

1月20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

会议对于2021年房地产工作总结的表述是: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部省市调控责任机制,加强政策协调联动。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相比总结去年工作,2022年住房问题有哪些重点,更受到外界关注。本次会议把“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列为首要任务,强调“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在本次会议上表示,把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充分释放居民住房需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潜力,同步推动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政策强调“协调性精准性”

自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一政策主基调已坚持5年,并继续成为2022年调控主基调,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

相比2021年,本次会议在强调“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还提及“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2021年12月底,王蒙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强调政策协调性精准性,他表示,加强金融、土地、市场监管等调控政策的协同;加强部省市县调控联动,加强对城市调控工作“一对一”的指导监督。

可见,所谓“协调”即土地、住房、银行等必须齐心协力,形成有效组合拳;所谓“精准”,指发布政策要基于各地市场基本情况。这意味着,下一步“因城施策”调控政策会有更充分体现,对房企和项目存在问题也会采取更精准手段。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解读道,今年会议重点强调毫不动摇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强调“不依赖、不刺激”,保持政策连续稳定,主要基于近期市场回调,政策纠偏,担心有些地方借此托底楼市,刺激楼市。预计2022年调控政策会有松绑,但热点城市政策框架不会改变,只能是在人才住房、落户政策、限价政策等方面做边缘性调整。

对于目前个别企业出现“暴雷”情况以及楼盘延迟交付风险,本次会议也明确提出:“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企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稳”字成为2022年楼市调控的主要目标。王蒙徽表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在“增信心、防风险、稳增长”上下功夫,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是2022年房地产发展的主要任务。

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租赁住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王蒙徽说,房地产市场基本面没有变,住房需求依然旺盛。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仍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00万以上,带来大量新增住房需求。同时,2000年前建成的大量老旧住房面积小、质量差、配套不齐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比较旺盛。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更为迫切。

因此,“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2022年房地产重点工作之一。本次会议指出,坚持租购并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安排。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占总人口的26.6%,人口净流入省份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人才聚集度极高,这个趋势仍在进一步增强。但市场化租赁住房和政府提供的公租房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整个“十四五”时期住房工作重点。2021年,全国40个城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北京计划供应各类住房100万套左右,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比不低于40%;上海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其中2022年底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4万套(间);广州市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间);深圳目标是不少于40万套(间)。

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两集中”供地文件中明确提出,重点城市在年度供地计划中要单列租赁住房用地,且占比一般不低于10%。预计2022年将开始形成供应。

CIC咨询的测算显示,2020年我国国内租赁市场规模达到1.9万亿元,预计2024年国内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3.1万亿元。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随着棚改进入尾声,老旧小区改造成为下一个发力点。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要基本完成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其中,2021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56万个,惠及居民965万户。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依然是2022年重点工作之一。本次会议指出,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线、提升品质、提高效能、转变方式。

具体举措为:在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城市更新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组织推进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编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推动城市建设适老化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治理,构建全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一张网”,建立部、省、市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风险防控机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表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城市更新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在“十四五”规划中,房地产市场将迎来巨变,除了人口不断集聚的大都市圈市场,乡村振兴无疑也将成为下一个布局重点。

本次会议在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全国100个样本县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实现省级全覆盖。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落实县城建设“营建要点”,推动转变县城建设方式。落实乡村建设“营建要点”,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政策机制和建设方式,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袁文先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础的、摆在首位的就是产业振兴,社会力量在产业兴旺中,应当积极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产业建设正是房地产企业所擅长的领域,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碧桂园、绿城等多家龙头房企,都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应对气候变化,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大战略目标。

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就要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在城乡建设中,建筑业、房地产业应加强双碳目标战略研究,尽快制定行动方案,要做出总体部署,这是一个大的顶层设计。

这也成为2022年房地产工作重点之一。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具体表述为: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制定细化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研究建立城乡建设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城市、县城、社区、乡村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方法。

“双碳”战略下,作为碳排放大户,房地产及上下产业链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可能产生的碳排放量就越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企业碳排放调研报告2021》披露,目前中国房地产建筑业的碳排放规模位居全球第三,中国40%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房地产建筑业。TOP30房企中已披露碳排放量信息的,其碳排放总量已超过300万吨。

有房企人士称,从前期拿地到后期物业管理环节,都对房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要实现目标,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上下游产业链减碳和碳中和技术创新应用上,倒逼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在此次会议上,住建部还强调,2022年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22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25%以上。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工程质量评价制度。

装配式建筑发展,建筑工业化变革势不可挡。这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同样是挑战也是机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