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霁瑶)今年两会,教育问题依然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焦点,其中最热的话题,当属“双减”无疑。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今年的建议关注“双减”后如何不减“质”的问题,他表示要重视校内课外服务的资源建设和质量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
章义和通过调研发现,经过半年多的实践,部分学校努力加强课外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课后服务,减负不减“质”,但更多的学校则是课外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难以促进学生的高素质发展。
他认为,这背后有四点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校内的课外服务不受重视,多数学校将课外服务设置为习题课或自习课,“双减”实施时间不长,积习一时难改;二是校本资源不足,优质社会资源的利用渠道狭窄;三是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引进缺乏组织指导,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四是过度依赖本校学科教师资源,不仅增加教师负担,且降低了课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章义和认为,寻觅多元有效的服务资源以加强课外服务的资源建设和质量保障,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各阶段课外服务的重要性。校内课外服务是各学校全面落实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常规课堂教学所实施的素养教育存在有机联系,同样面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大力宣传高质量课外服务学校的经验与方法,鼓励各校发挥各自特色,加强课外服务资源的引进和整合。制定由政府实际支持、各社会单位积极响应、各学校实际探索的校内课外服务资源发展战略,建立具备广泛适用性与培养专业性的校外资源服务体系。
二、组织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内课外服务的建设工作,并制定资质标准。章义和委员以北京、上海等试点城市为例,指出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是一个重要选项,当前各地教育局与学校引入社会机构进校服务的比例与速度远超预期,课后服务社会化即将成为一种新模式。他认为,为防止新模式所带来的风险,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进校课后服务机构资质标准,组织公开申报,并遴选、公示进校课后服务机构白名单。由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征集服务资源,发动社会资源申报,组织专家评审。
同时,在选择机构的方面,首先是机构的信誉是否良好,是否具备进校服务的经验与资金保障;其次,机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师资可以实施课后服务;再次是机构的价格和收费方式是否合理;最后要看机构提供的教学方案、教辅课件内容和设施设备是否安全、科学、符合“双减”精神。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制定进校服务人员的资质标准,所有进校服务人员信息应由机构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同时,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社会机构进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评价,对于服务质量不达标或有恶性事件发生的机构,坚决予以退出。
三、积极统筹优质免费线上学习服务资源。教育部门对各类免费线上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建立在线学习管理制度,培养教师在线资源使用素养,对学生接受在线学习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控,共同营造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校内课外线上服务环境。
四、鼓励富有专业和情怀的社会力量参与校内课外服务资源建设。诸如少年宫、博物馆、少儿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以及诸多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所在,皆是中小学校内课外服务的优质资源,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引导和扩大他们的参与度,并探索科学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以高校学生、社区志愿者为代表的课外服务义工团队,经过专门培训后,将其纳入学校校内课外服务者团队之中,以缓解教师压力,保障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和持续性。
责编:侯隽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