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志强)“绿色化、智能化是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国产化技术破解电池‘卡脖子’难题,才能保障供应链安全,这也是提升装备质量、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抓手。”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高级技师吴端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高级技师吴端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端华提交了《关于推动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化国产化,加快替换落后电池的建议》,他认为,要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效、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从轨道交通电池环节植入绿色发展理念。
从政策层面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引导轨道交通发展的主基调。2019年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再次提出,以推进绿色集约循环发展,建设绿色交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为着力点,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强制性标准,着力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标准的修订。
尽管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轨道交通对电力保障的依赖性更强、需求更大。但轨道交通电源的使用,离实现绿色发展,仍有相当差距。
据吴端华介绍,以轨道交通电源使用的铅酸电池为例,其内部含有铅等重金属,电解液为硫酸,在生产和回收过程中会产生铅、酸雾和废酸等污染物。
吴端华表示,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电源仍然以高污染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为主,两种电池对自然环境和公共健康有着不利影响,与我国的绿色交通趋势、愿景相违背。
“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等占据着国内传统轨道交通电源市场,且多为国外技术,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吴端华担心,目前应用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基本采用了在国外购买电池极板,在国内组装的方式,这不仅影响了轨道交通在新老基建中的经济拉动作用;而且,电池核心“卡脖子”的极板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不利于国内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控制,不利于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长远、良性发展。长期看,将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吴端华建议,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电源装备的绿色化、国产化发展,开发、采用更环保、更安全、更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轨道交通电源,替代传统的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促进核心技术国产化,推动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轨道交通电池民族品牌,助力交通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