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依托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国家经济战略、也是民族复兴战略。如果我们确信这一战略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那中国的金融政策的着力点是不是必须据此做出调整?而这样的调整是不是必须体现在货币政策方面?这一点应当没有异议。问题是:怎样的金融政策才能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我们认为,大力调整结构,使之转向“长期资本金融为主,短期货币金融为辅;股权资本金融为主,债务资本金融为辅”的结构特征,才是符合实体经济为本、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未来基本要求的金融结构。
要实现“长期资本金融为主,短期货币金融为辅;股权资本金融为主,债务资本金融为辅”的金融结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必须大有作为,而其中尽可能多地释放长期基础货币,并相应压降货币乘数——调整M2构成,是非常重要而基本的手段。但是,中国央行是否愿意这样做?这是问题的核心。
实际上,信用货币时代,M2就像一杯糖水,其中基础货币代表国家信用(所以它就像糖),而商业银行贷款变存款、存款再变贷款的信用放大构成货币乘数,这相当于商业信用给国家信用兑水,商业信用在国家信用中兑多少倍的水,货币乘数就是多少倍;同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则是M2数量。
按照常识,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在M2必须伴随国家经济一起不断增长的过程中,M2增长只允许兑水(货币乘数不断提高)而不允许加糖(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如果是这样,那M2的甜度或营养价值会不会越来越低?如此质量的M2,是否可以满足经济高质量的要求?
为什么央行会允许M2的含糖量越来越低?关键是认识问题。按照传统货币认知,货币最为核心的功能是在交易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算商业交易中存在应收应付的问题,一笔交易完成的期限往往不会超过一年。所以,M2数量能够满足交易过程的流动性需求就够了,无所谓M2中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构成。货币乘数推高M2没问题。
但是,M2增长是否仅仅满足交易增长需求就足够了?动辄上万亿元的基础设施、高科技等长期投资靠什么支撑?货币和货币政策是否可以无视长期资本的扩张需求?尤其在中国必须依托长期投资稳经济的当口,中央银行如果依然只在乎短期流动性,而不重视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问题,那中国是否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所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多一点、少一点需要灵活安排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要看清新趋势、建立新观念,让货币供给更加灵活地适应新情况、满足新目标。
为此我们必须再次强调:第一,中央银行应当进到交易所债券市场,稳定资本市场收益基准,确保资本市场流动性适度;第二,没有足够的长期资本,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难以实现。第三,央行必须意识到,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应当是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核心应当是股票市场。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