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2022年财报季,国产运动品牌集体用成绩单改写了中国运动品牌市场的局面。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1年安踏(02020.HK)、李宁(02331.HK)、特步(01368.HK)、361度(01361.HK)等国产运动品牌企业的业绩均实现了上涨。其中,安踏集团2021年营收首超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李宁营收首破200亿元,特步国际营收首破100亿元。
随着头部国货运动品牌营收、净利润持续走高,人们盼望已久的运动品牌国货时代来临了吗?这些运动品牌能否借势腾飞,让自己的品牌竞争力有质的飞跃?
四大运动品牌财报关键词:研发+科技
特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于3月16日发布的年度财报显示,2021年特步收入达到人民币100.13亿元,首次破百亿。
3月18日,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发布年报,集团年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达人民币225.72亿元,同比大涨56.1%。
3月22日,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发布年报,集团全年收入同比增长38.9%,达到493.3亿元。其中,安踏主品牌涨幅52.5%,单品牌年营收达人民币240.12亿元。从营收上看,安踏2021年营收轻松超过了阿迪达斯中国,距离耐克中国510.2亿元的营收仅一步之遥。
3月23日,361度国际有限公司公布2021年业绩报告,集团营业额同比增长15.7%至人民币59.33亿元,毛利润增长27.3%至24.72亿元。其中,儿童业务贡献营收11.07亿元,同比增长18.7%,占总收入的18.7%,儿童业务板块已成收入第二增长曲线。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过去一年随着消费升级、国潮崛起和冬奥会顶级体育赛事的举办,运动健身在国民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体育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悄然发生改变,开始信任、偏好于国产品牌。同时,国产品牌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性增强、升级运动产品等都使得国产品牌受到青睐,进而利好其业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各家财报发现, “研发”“科技”“创新” 成为关键词。安踏、李宁、特步、361度4家去年全年研发开支均在2亿元以上。其中,安踏2021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11.3亿元,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为2.3%;李宁2021年全年研发开支同比增长28.2%达4.14亿元。
耐克与阿迪达斯是真“跌倒”了吗
在多方利好的情况下,国产运动品牌在2021年创下新高,国际巨头耐克与阿迪达斯是否真的一蹶不振了呢?
3月22日,耐克公布了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截至2022年2月28日的3个月内,耐克总销售额同比增长5%至108.7亿美元,净利润下滑4%至14亿美元。根据耐克2022财年前三季度财报计算,耐克累计三季度收入达344.76亿美元,按市场预估的5.3%增幅,耐克在今年6月的2022财年营收预计在470亿美元左右。
就耐克中国来看,2021财年最后一个季度(2021年3月—6月)耐克在大中华区市场的营收持续走低: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大中华区营收21.6亿美元,同比下降5%,成为该季度唯一负增长区域。具体到品类,鞋类产品下滑4%,服饰产品下滑11%,器械产品下滑8%。
3月9日,另一家体育巨头阿迪达斯公布了2021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关键财务数据,2021年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5.2%,达到212.34亿欧元,这也是其全球营收首次破200亿欧元。
财报显示,对阿迪达斯至关重要的三大市场,欧洲本土市场营收达77.6亿欧元,增长高达24%,北美市场营收达51亿欧元,增速达到了16.6%,大中华区的营收则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这也是从2021财年第二季度开始,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销售增长持续下滑。
显然,财报里的数字显示耐克依旧是全球体育用品的“老大哥”,在中国市场虽然进入“增长的困境”,但是依旧领跑,安踏则成为中国市场第二,阿迪达斯和李宁紧紧跟随。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全年业绩发布的前一日,阿迪达斯也官宣了大中华区换帅的消息,任命萧家乐(Adrian Siu)接替贾森·托马斯(Jason Thomas)为中国区业务负责人。
公开资料显示,萧家乐曾于2002年担任阿迪达斯香港分公司总经理,后升任阿迪达斯中国市场商业高级副总裁,负责阿迪达斯在华所有业务,任职期间阿迪达斯在华收益每年可录得可观增长,于2019年从集团离职。
业内认为,此次阿迪达斯再度请回萧家乐,反映出阿迪达斯重振大中华区业务的决心。
服装行业专家程伟雄认为,随着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渠道下沉以及融入中国市场的战略决策落地,推动用户在细分场景、个性化、功能化等方面的需求变化,满足消费者的中高档需求尤为迫切,国产品牌在国货兴起、新疆棉事件、中国文化自信、“双奥”高光时刻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中抓住了机遇,未来本土品牌在渠道端的优势可能会趋于弱化,品牌的竞争力依然会回归到品牌创意、科技和功能研发的角力上来。
当前,2022年即将轮番上场的各类单项世锦赛、世界杯将陆续亮相,成都和杭州还将分别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亚运会,这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体育大赛,真正的竞争就要开始,谁能成为领跑者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7期)
2022年第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