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

这是韩积冬写在个人总结里的一句话,简短12个字的背后,见证着一位“北漂”青年是如何依靠自身技能摘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

韩积冬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以下简称“159厂”),目前,这里已发展成为飞航装备制造总装单位,承担为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技术航天装备的重要任务。

据介绍,目前该厂拥有集团首席技师1人、特级技师9人、高级技师30人、技师198人;全国技术能手15人、航天技能大奖3人、航天技术能手35人,被喻为“大国工匠圣地”。旗下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挂帅”完成100余项技术攻关和优化项目,在多个关键型号研制中集智攻关取得关键性突破。

也是在这里,“80后”山东小伙韩积冬凭借不服输的心气和过硬的技术本领,先后承担了多型国家重器的研制生产,解决了铝合金大尺寸薄壁箱体的装配焊接难题,攻克了薄壁管路焊接焊漏及未焊透技术难关,高水平保证了焊接质量和变形控制。

2021年,他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参加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2022年劳动节,他将被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车间专访韩积冬,记录这位平凡劳动者不平凡的劳动故事。

韩积冬用气焊焊接超薄铝合金件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韩积冬焊接的精密零件厚度仅为0.25毫米,相当于两张A4纸

梦想——想在北京有个家

初见韩积冬时,他身穿蓝色工服,颇有山东小伙的闯劲儿。采访时,韩积冬和记者谈及“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其实,这个梦想有3个含义。

1980年,韩积冬出生在山东滕州的一个普通农家。18岁高中毕业后,他选择留在亲戚的修理铺帮忙。亲戚看他学得快,就手把手教他焊接,还给了他3本书,让他学习。这样一干就是两年。

2003年,韩积冬看到同村老乡到北上广打工,心里像很多农村年轻人一样,充满向往,于是他决定带着焊接手艺到北京闯一闯。

“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在北京有个家,在大城市扎下根。”抱着美好愿望的韩积冬在北京一家私营企业干了起来,当起了“北漂”。

后来,他进了首钢下属的一家企业,又因为业务突出,被选送至首钢技师学院学习。在这里,韩积冬遇到了他的师傅,被誉为中国冶金行业第一“神焊枪”的王文华。

“其实学焊接挺苦的,有时候稍不留神,就会被烫到。我们总开玩笑说,焊接工身上就没一件‘好’衣服,多少都得有个洞。防护不到位,烫皮肤、伤眼睛啥的,也都是常事。”韩积冬说。

梦想——成为师傅那样的人

1992年,29岁的王文华成为首钢最年轻的焊接工程师;1997年,在全国冶金行业焊接技术大赛上,他一举夺冠,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中华世纪坛建设中,负责监督质量的专家逢人便问:“王文华来了没有?第一道焊口让他开,关键部分让他焊。”

那时,技艺高超的王文华成了韩积冬心中的偶像,“我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拿全国冠军!”功夫不负有心人,韩积冬通过努力,成为王文华大师工作室的一员,也成为师傅眼中最有悟性的徒弟之一。

2008年,韩积冬所在的企业参加北京奥运场馆主火炬塔的焊接工作。“那个塔有32米高,要用一根根管子和滑道焊接起来。”

据介绍,火炬塔由钢管拼接成骨架,再由彩色不锈钢蒙皮覆盖而成。据韩积冬回忆,工程前前后后用时近3个月。由他带领的5人小组,负责全部焊接任务。

由于工程涉及多种材质之间的焊接,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如果利用现有条件和工艺很难保证质量和工期。韩积冬小组经过反复试验,利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生产效率高、焊接变形小和焊缝成形好等优点,顺利代替手工电弧焊工艺,完成了所有碳钢的焊接。

“这是我很自豪的一次任务,当时因为保密不能和任何人说。等奥运会开幕了,我特意带儿子去看,告诉他这是我焊的。”韩积冬骄傲地说。

经过这次任务,37岁的韩积冬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三院,正式加入航天技能人才队伍,开启“大国焊匠”的职业生涯。

2019年,韩积冬参与了国庆阅兵上国防武器产品的焊接任务,他克服时间紧、工作量大的诸多困难,连续工作12小时,无损探伤操作一次合格。“当看到自己焊接的装备经过天安门,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形容的。”

梦想——培养出世界冠军

如今,韩积冬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已经解决了北京户口,在他曾经漂泊的城市扎下根。“往年春节,都是大包小包往老家赶,这几年我们把父母接过来,在北京一大家子过年,感觉很不一样”。

生活发生了变化,工作也有了全新感受。进入航天系统后,韩积冬深刻体会到航天人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定,他又有了新梦想——像传承航天精神那样,把技术和工匠精神传下去,培养出一位世界焊接冠军。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截至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共分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等6大类,共计46个竞赛项目。大部分竞赛项目限制参赛选手的年龄为22岁。

据韩积冬介绍,虽然我国只参与过5次,但在焊接项目上已实现“三连冠”。虽然骄傲也略感遗憾,因为不是他培养出来的。

为了圆梦,韩积冬在平时工作中时刻不忘“传帮带”,为公司培养了大批高技能焊接人才。其中,两名徒弟分别被授予“全国优秀焊工”“全国青工岗位能手”称号,韩积冬也被北京市职业能力建设指导中心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去年,韩积冬的大儿子中考,成绩近500分,但是他没有继续读高中,而是选择接过父亲的焊枪——读技校、学焊接。

问到理由时,韩积冬憨笑着回答:“咱不能说是为了‘国家事业’那么大的话,但是焊接这门手艺确实改变了我和家庭的命运,估计儿子也看在眼里了。”

韩积冬说,大儿子从小就跟着他在北京四处跑,看到了各种焊接的工厂和场景,也明白从事焊接工作的苦和乐。“儿子的老师和我说,他这次考试全班第一呢!”韩积冬自豪地说。

当被问到是否把“世界冠军”的培养目标落在儿子身上,韩积冬笑着说:“希望他能行,只要他愿意,我肯定支持。”

谈到“工匠精神”,韩积冬脱口而出:“要热爱。”在他眼中,制造业在向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中,高水平技能不会被轻易替代。只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和愿意琢磨的热情,一切困难都能被攻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