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今年上学期学杂费伙食费一次性交了5878元,这个学期只交伙食费529元,民办改公办真的太好了,我们家长太高兴了……”新学期开学第一周,孩子在蓝山英才学校读三年级的家长王丽,拿着缴费单高兴地说道。
今年蓝山县有6所民办学校改为公办学校,6004名民办学校学生自然成为公办学校学生,每名学生每年少交8000余元学费,全县每年减轻家长负担4000多万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精准定位,探索“民改公”蓝山路径
蓝山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4所,在校学生(幼儿)74770人,其中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人数8804人。民办教育每位学生每学期要交学费4000多元,加上伙食费和校车费等,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加快民办教育改革成为广大家长的强烈愿望。
为此,根据相关政策要求,蓝山县县委书记龙向洋明确定位:“要把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作为全县‘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实,要有急家长之所急的心怀,把这一好事办好。”确立“学校发展不耽误、教学质量不下降、家长负担不增加、师资力量不减弱”的目标,积极探索“民改公”发展方向,走出规范民办教育的“蓝山路径”。
蓝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别召开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对“民转公”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县委、县政府还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民改公”教育领导小组,对“民改公”教育工作进行科学指导、严格把关,量身定制政策。蓝山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邓群多次深入学校,与教师面对面沟通,了解情况,倾听诉求,解决难题。教育主管部门则在多次开会研究、现场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出台《蓝山县关于逐步化解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一校一策”工作方案》《蓝山县规范民办义务教育风险防控及应急预案》等文件。做到“靶向发力、同频共振”,切实厘清“公、民”界限。
精准施策,因校制宜实施无缝接管
实现无缝接管。针对“民改公”过程中社会力量相继退出民办学校的实际,第一时间对7所民办学校的资产、资金、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有序“接盘”、精准“补位”,确保不脱钩、不断档、不掉链。
强化资金保障。在县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统筹资金1.8亿元确保“民转公”需求,弥补了社会资本退出造成的资金缺口。
一校一案,精准施策。按照“较大校额学校转公、小规模学校转设、实力较强学校缩规”的原则,对全县现有7所民办学校进行分类实施。一是转公一批。对湘江源中学、辅仁学校、英才学校、新世纪学校等较大校额学校全部转为公办学校,新增公办学位4851个,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公办学位的需求。二是转设一批。对地处农村,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附近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土市精英小学、万家小学等学校进行停办,转设幼儿园,调减学生300人,使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三是缩规一批。对博爱学校这类办学历史久远,办学条件完善、办学性质成熟的学校严控招生计划,调减学生387人、分流学生466人,使其办学规模严格控制在2800人以内,确保“多大的脚穿上多大的鞋”。
精准发力,全力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稳字托底,精准发力。平稳有序推进“民改公”工作必然要稳定教师队伍。根据学校特点,采取原有民办学校教师择优“聘请”、其他学校教师合理“调剂”、新招教师“补充”、其余教师缺口“临聘”等方式,解决了342名教师缺口。同时投入1565万元,将临聘教师工资标准由3000元人/月增加至4000元人/月,有力保障了转公学校教师平稳过渡。
稳定学生思想。全县民办义务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后,全面征求学生及家长意愿,严格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超员摇号”的原则,将466名学生平稳有序分流到城区5所公办学校就读,切实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避免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对7所“民转公”学校实行由分管领导、责任股室、学校联络员包干负责制,对重点群体及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原来,我任教二年级两个班、三年级一个班,二个年级三个班英语,还要担任班主任和英语科组长,像我这种超负荷工作量老师,我们学校仅语数英三门主课就有二十多位,教师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在只有两个班英语,工作要轻松一些,有更多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辅仁任教多年的胡莹老师,对“民改公”改革深有感触。
“民改公”改革不仅减轻了家长负担,也减轻了老师负担,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秩序,使教育教学沿着更规范科学的轨道发展。
目前,该县7所民办学校成功转公6所,转公率达86%,今年秋季已全部顺利开学。(李贵日 吴小勇 黄曦 李永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