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相关资料图)
俄乌冲突还在升级,当俄罗斯导弹再次“光临”基辅之后,乌克兰请求G7国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磋商对策。如此态势,美国当然乐见,因为这时候,欧洲的那些中小微企业已经苟延残喘,而德国、法国等大国的大公司,几乎全部出现迁移欲望。去哪?美国。由此几乎可以顺利实现美国奥巴马时代提出的“再工业化”进程。第一,这可以破解美国一直以来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使投资和就业充分带来的消费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第二,破除美国经济上世纪80年代后逐步形成的空心化格局,为美国经济和美元霸权再添支点。
现在看,倒霉的是欧洲。欧洲企业面临无法逾越的双重挤压:第一,越发高昂的、且因战争而变得越发无解的能源成本;第二,越发高昂的、且因物价无解而刚性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尤其在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破坏之后,这样的挤压几乎进入“绝望境地”,这迫使欧洲企业急速滑向亏损,从而加剧了它们迁出欧洲的欲望。
据报道,目前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一地,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或扩张原有业务,其中包括了著名的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等。而且,这4家公司最近累计增加的投资金额已近3亿美元。现在,美国各州都正积极宣传“美国一直是德国公司重要投资目的地”,以争取外国企业迁入或扩大投资。
据称,德国汽车行业也在积极扩大在美国投资。今年6月,著名的德国大众在其位于田纳西州的工厂启动了一个电池实验室,而且宣传:到2027年,公司在北美的投资金额将达71亿美元。同样,梅赛德斯-奔驰也在亚拉巴马州开设新的电池工厂,而宝马则宣布于近日在南卡罗来纳州进行新一轮电动汽车投资。
此外,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在波士顿投资1亿美元,用于建设新的生物技术中心;德国特种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也因无法忍受的能源和人员成本而加大对美投资,它希望在宾夕法尼亚州新设创新中心,同时投资2亿多美元在印第安纳州建立生产基地。另一家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也计划,2022年至2026年,将在其全球260亿欧元投资额中,拿出约15%投资于北美。
国内有些经济学家分析,刚刚被拜登批准的《通胀削减法案》几乎对治理美国高企的通胀毫无意义。但实际上,这个法案对外国人投资美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分析指出:美国之所以对欧洲企业构成吸引力,其一是因为美国能源成本远低于欧洲,其二则是美国各地方政府给予外国企业投资以“具有诱惑力”的补贴政策,现在《通胀削减法案》所提到的4300多亿美元补贴中,大部分资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领域,这势必引发欧洲那些“崇尚绿色”的公司迁移到美国。据美国弗吉尼亚州经济发展局发布的信息:今年以来,已有6家德国公司宣布建立或扩大在弗吉尼亚州的业务,而2021年只有2家。
有分析认为,欧洲工业可能已经遭到永久性腐蚀。他们认为,一旦欧洲经济完成“空心化”过程,欧洲今天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永久性改变。目前,欧洲一些高耗能企业已经宣布停产或减产。比如,荷兰最大的铝业制造商日前宣布停产;欧洲最大化肥生产商挪威亚拉国际公司已关闭了在荷兰斯勒伊斯基尔的一座大型化肥厂;欧洲有色金属协会表示,欧洲一半的锌和铝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而所有欧洲金属冶炼企业几乎全部面临生存威胁。据统计,在能源和人员成本的挤压下,包括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和金属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玻璃、陶瓷、造纸等行业已经率先受到腐蚀。
看到这一切,似乎应当意识到:在俄乌冲突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尽管美国军工联合体可以在军售和能源方面赚得盆盈钵满,但对整个美国而言,军火和能源利益或许只是暂时且有限的,而其更大的利益贪图或许是:迫使欧洲制造业企业逃向美国,从而完成其“再工业化”的计划。
说到这儿,有必要提一句:日本为什么坚持负利率政策?或许恰恰是因为不愿、也不能放弃制造业,不愿步欧洲、尤其是德国之后尘。从这个角度理解,其负利率政策不过相当于某种程度上的能源价格补贴而已。这样的补贴显然是超常规的,但不这样,又如何去应对美国为把全球制造业逼回美国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
责编 | 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