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议论中国居民(住户)储蓄存款增长幅度较大的问题。从2022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居民(住户)储蓄存款总规模达115.7万亿元,比较2021年同期的8.49万亿元,多增加了4.72万亿元。经济学家注意到,在居民储蓄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较大幅度下跌。

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总括起来大致有五:第一,人们收入增长,以及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有所减弱;第二,疫情使得网上的消费行为基本针对正常生活,而大大削弱了随机消费规模;第三,房地产市场低迷,以致一些准备买房的人,押后消费;第四,债券市场波动加大,违约增长,使得安全投资品种倍显匮乏,从而选择了更多储蓄;第五,疫情强化了风险意识,希望加大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多数学者认为:这不是好事,因为它显示出老百姓消费欲望在不断减低,而这个减低势必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不利影响。这样的看法当然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拉长视野就经济增长潜力而言,储蓄增加未必一定是坏事。因为,储蓄增长会压低储蓄利率,会拉长储蓄存款期限,尽管它不利于消费,尤其是即期消费,但它对投资增长却是好事。因为,商业银行积累了“长期资金”,有利于它们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贷款。

历史地看,中国老百姓储蓄偏好很强。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才有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可能。但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2008年之后,消费逐渐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坚持消费拉动,在一段时期之内,应当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看到:消费大量消耗储蓄的同时,也降低了中国的资本积累率,弱化了投资潜力。经济增长无论如何都需要平衡发展,而不是顾此失彼地单打独斗。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经济的“系统观念”,在关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即期拉动作用的同时,更加关注投资之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拉动应当从货币资本开始,投资拉动就业、就业带动收入、收入提升消费,这是一连串的基本经济逻辑。尤其是中国,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强度还远未达到国际储备货币的水平。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投资,绝不能简单向西方“消费社会”看齐。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储蓄增长的问题,而不是片面强调储蓄增长的负面效应。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扩大资本积累同样是提高中国经济潜质、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