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霁瑶

近期,一场与暴雨赛跑的麦收大战在中原大地打响。

“今天夜里,我们村的麦子就能收得差不多了!”6月7日下午,河南省西平县宋集镇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在接受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后,匆匆挂了电话,继续投入到麦收工作中。连续3天的集中抢收工作,在7日晚画上句号,全村人也终于舒了口气。


(相关资料图)

“不容易,村里4000多亩地都受灾了。”麦收不等人,在经历了10多年来最严重的“烂场雨”后,刘香莲组织村民昼夜不停地进行抢收工作。“这几天大家基本都守在地里。”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在夏粮收获季节,抢时间相当重要,一刻都不能掉链子。而在今年夏收开始之际,一场不合时宜的大雨,让麦收成为一场与天争时的战役。

河南受灾小麦

夏粮收获为何要抢?专家:差一晚情况都不一样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从总体产量上看,夏粮多年来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夏粮的丰收,能够奠定全年的粮食收获基础,为全年粮食丰收开一个好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研究预测部高级分析师申洪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结构上看,夏粮最主要的就是小麦,小麦又是咱们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新粮食安全观提出的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也决定了夏粮丰收的重要性。”

在夏粮收获季节,抢时间相当重要。“季节抢收,之所以要抢,一方面是因为要抢播秋茬作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春夏之交天气本身就不稳定,容易碰上灾害性天气。差一晚情况都可能不一样。”申洪源向记者解释道。

而近期中原粮仓河南出现的“烂场雨”可以说是相当不凑巧。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消息,这次降雨过程与豫南地区小麦成熟期高度重合,持续长达6天,覆盖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特别是对驻马店、南阳等地影响更大。

河南许昌一农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称,自家麦田有七成已经发芽,还有三成属于萌芽状。而这三成因为受潮,收上来的含水量不达标,他打算折价卖给饲料厂。“现在我们家打算吃去年的陈粮,够自己吃,卖是不会卖了。”该农户说。

“这几天我在各个乡镇都有走动,亲眼目睹一些小麦发黑发霉,部分倒伏。你看,很多地方都是发芽麦。”6月初,家住河南第一产粮大市周口的胡先生在视频连线时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这场雨让麦收成为一场战役。抢时间积极补救,显得尤为重要。

一位不具名的种业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烂场雨”后应主要在两方面抢时间。一是跟“时间赛跑”抢收,“天气一晴就要赶紧收割,雨如果不大,冒雨也要应收尽收。一些还没长芽的麦子再不收,芽长了那就一点用都没有了”;二是抓紧烘干,有烘干机的上烘干机,没有烘干机的,也要利用各类场所尽量晾晒。

河南当地也积极出台各项措施补救。5月30日,经河南省政府专题研究决定,省财政紧急下拨资金2亿元,专项用于小麦烘干。同时,充分发挥162家国有粮食企业232个库点约200万平方米的晾晒场地,1600多座约50亿斤空仓,2000多套通风设备等机械的作用,为农民收获的湿粮提供产后服务。6月3日,财政部会商农业农村部迅速行动,紧急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亿元,支持河南省对受灾麦田开展农机抢收作业、对收获潮粮开展烘干等减灾减损相关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粮食生产因灾损失。

麦收战役在河南各地纷纷打响。信阳、南阳、周口、平顶山、洛阳、郑州……由南向北,麦收开镰,确保颗粒归仓。

“村里最近都在抢时间。”河南新乡农户小王告诉记者,村里为她家协调的收割机于6月3日到位,经过集中抢收,6月6日,她家的麦子都已收回。“原本可以更早,但前两天下雨,收割机下不了地。还好最终不算太晚,能收的都收回来了。”小王告诉记者,“烂场雨”导致自家20亩麦田受灾,正常年份,小麦年收入大约两万元,今年估计能有一万多元。

小王家抢收的小麦

“这几天不下雨的时候,我们都是早上6点多就下地收麦子,干到夜里12点。”刘香莲说,“市县乡政府积极协调收割机,号召村民尽快抢收。对于乡村干部,抢收工作我们实行的是责任到人、分包地块,所以大家这几天都守在地里。”

她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进一步介绍,每当夏粮收割季,跨区收割机从国道由南向北穿过河南实现跨区作业,而近期,镇里的干部带着他们直接去国道上拦跨区收割机,保证更快收割。“最困难的是一些长期在外的村民,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我们组织了由党员干部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帮着他们进行抢收。”刘香莲说,靠着15台收割机,村里4000多亩麦田在6月7日夜里抢收完毕。

放眼全国,各地也掀起“三夏”麦收高潮。截至6月11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2.39亿亩,收获进度过七成半。日机收面积1442万亩。从各地情况来看,江苏进度过八成半,陕西进度过六成半,山东进度过五成半,河北进度过三成,山西进度近两成半。

河南新乡正进行小麦抢收工作

反思收割机被困高速事件

在河南“烂场雨”牵动人心的同时,有关“数百台收割机被困南阳高速”的信息曾在网上热传,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对此,南阳相关部门表示,因部分收割机运输车未办理《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导致查验效率不高,有24辆收割机运输车集中下站并出现缓慢通行情况。

确保农机畅通无阻,是一条实打实的“民生链”。这条链上拴着农民的生计、机手的奔波、老百姓的温饱。在与“天公”抢跑的这场战役里,“缓慢通行”本身就是一种“掉链子”的行为。

“这次事件虽然是一个局部现象,但也需要反思,在未来农业执法中,要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来尽量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粮食收获受影响的事件并非首次,例如去年秋天,山西也因为连续降雨出现了收割机下不了地的情况。

申洪源建议,要保证麦收“不掉链子”,相关措施可以“活一点”。“在特殊的农忙时期,可以建立比如绿色通道、特别通道以保证畅通,可以简化一些许可证的办理流程,同时给一些证件补办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和环节。一些环节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或后期补充完善。”他说。

而一些地方政府也确实这么做了。在“河南收割机被卡”事件引发热议的同时,一条“安徽颍上县欢迎各地农机手跨区作业”的视频引发网众多友点赞。当地相关部门提前规划,在交通要道设立跨区接待服务站,帮助农机手解决各类问题。

河北石家庄市也从强化统筹、加快证件办理、开辟“绿色通道”、提升服务水平4个方面切实提高“三夏”生产农机运输服务水平。比如对于持有《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和《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的车辆,优先保障便捷快速免费通行。对未办证车辆,采取先免费通行、后提醒办理的方式,保障顺畅通行。

河南新乡一农村正在抢收

极端天气频发,靠天吃饭的农业还能怎么办?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几十年未遇”“百年难遇”的气候事件正向农业生产发起更多挑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烂场雨”天气发生频率未来会高一些,面积更大一些,危害会更重一些。

当极端天气不再少见,靠天吃饭的农业如何能做到未雨绸缪?

“首先还是要尽量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程度。”申洪源说。

同时,他向记者直言,精准的天气预报也并非万能。“天气预报已经告诉你这几天要下,但是如果客观条件不成熟,比如小麦达不到收割要求,这时候,田间的应对举措一定要及时跟上,而且强化对小麦品种有关的抗性和耐性改良以及农业科技攻关就显得格外重要。”

申洪源在调研本次河南小麦受灾事件中发现,同一区域不同品种的小麦长芽、萌动情况并不相同。他向记者讲述:“我们在信阳发现,当地一些区域种植了一种由江苏农科院培育的软质小麦,它的特点就是抗倒、耐湿性较好,这次面对‘烂场雨’和其他品种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除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如何保障农业灾害中广大农民的利益,也是值得注意的民生问题。

一位农业农村部的内部人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很大,每年都会有农业灾害,减产并不是一个低频事件。中国的粮食储备是足够的,河南受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全局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极端天气最直接的打击,就是让农业经营者收入大幅减少。所以这类事件的首要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张照新对记者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我国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15亿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小王告诉记者,政府统一给当地村民买了农业保险,但要等今年小麦价格出来后才能核算理赔金额。刘香莲也正组织村里买了农业保险的村民进行灾害评估工作。

但此次河南小麦受灾事件,仍暴露出农业保险落实层面的不足。

刘香莲告诉记者,还是有部分村民未购买农业保险,造成后续理赔困难。“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这里都是风调雨顺,再加上近年来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得也比较好,长期处于丰收的状态,一些村民对于抵御灾害这方面的意识不够强。”刘香莲坦言道,后续也将在村里加强推广农业保险的工作。

对此,张照新建议,一是加快在全国推行完全成本农业保险(编者注:完全成本保险为保险金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二是对种粮农民尤其对规模化种粮户,应利用生产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构建农民收入安全网。

在采访中,许多河南农户表示,目前最关心的除了政府补贴,还有小麦价格问题。

对此,申洪源表示:“除了产量保险,也要做好价格保险。既要抵御生产风险,也帮助老百姓抵御市场风险,保障农民的收入。”

自5月30日河南省大规模机收作业开始,经历了13天惊心动魄的抢收战役后,6月11日17时,河南麦收基本结束。在此期间,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达21.6万台,日收获超900万亩的天数有5天。

夏收连着夏播。抢收的同时,河南各地也积极推进夏播进度,“以秋补夏”,为保障秋粮总产奠定基础,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当前,河南夏播进度已过八成,较常年快3天左右。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 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推荐内容